人到中年,不可不知的人性

迷茫时就读情感 2024-11-24 18:04:33
人性的底色都是“自私”的

当一个人喜欢用“是非对错”来评判某件事、某样东西、某个行为时,说明认知的格局还不够高。

事物的存在都有不确定性,所以真正境界高的人,都不会轻易评判一件事。

在我们已有的认知下,“自私”的基因,是人赖以生存的本质。

再善良无私的人,其骨子里也有着自私的一面。

自私意味每个人都会选择当下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但这种“利”,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体现在精神上。

过度的自私当然不对,但是合理的自私是生存的基石。一个人如果都不为自己考虑,其实很难相信他会完全为别人考虑。

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如果不靠“自私”的意念,人很难活下来。

‬世界美好无限,但也不能回避丑陋。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善良,但是善良也应该有一个底线。

活得通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标签,他们敢于正视自己内心自私的需求,并懂得在人际关系中选择利于自己的最佳行为,敢于为自己积极争取合理的权益。

所以,现实一点,清醒一点,也勇敢一点,自私的本质没有对错,敢面对、敢承认这就是人性。

要在关系中存活、活得通透、有所作为,必须学会做好“感情”和“利益”的区分。

刘邦,原本是一个平头老百姓,最后却当上了皇帝,靠的是韩信、萧何和张良的帮助。

当时韩信手握兵权,他的好友蒯通劝他自立为王,小心提防刘邦,可是韩信念及知遇之恩,沉浸在感情里,没有听蒯通的。结果刘邦得了天下,四海平定之后,马上就把韩信给杀了。

四海平定之前,刘邦不对韩信出手,甚至还把面子功夫做得特别足,表现得重情重义,是因为此刻的韩信对他有用,他需要利用韩信扫除对手。

等到四海平定后,在刘邦的眼里,韩信就成了一个威胁。

当感情与利益发生冲突时,刘邦选择了利益。

‬要有菩萨心肠,也要有金刚手段

当你真正能够接纳世界的灰色,就说明你已经成熟。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或者看过“童话故事”,这些故事里,善与恶总是那么分明,而且善良的人最终都获得了回报,童话让我们感觉这世界真是太简单、太美好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善良的人不一定得到好报,善意也并非总是换来尊重。

人性是复杂的,童话世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简化了人性和世界,成年后,我们发现,用童话般的思维去生活、处世,会很受伤,童话滤镜会被现实打得稀碎。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凡事只求八分圆,才是最高境界。

对于生活中的家暴、出轨这样的事情,一个巴掌拍不响,当你简单地用非此即彼的思维去界定这件事时,就已经说明了你的境界还需要提高。

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把人想的太完美了,人性本就很复杂,如果你总是主观臆断,最终伤害最深的总是自己。

不要对他人期待过高,“你、我、他”皆凡人,都逃不过人性。

人性善与恶,全在你心里。要学会看见人性的复杂,并在生活中拥有更多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