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退休后,潜心在家编写家谱。关于如何编纂,我们多有交流。印刷出来之后,朋友送我一本。
书印制很精美,开卷,先看目录,发现有“传家必读”一章。其中首篇收录文章,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章后面有“编者附言”:《岳阳楼记》的核心是“忧乐”二字,这种“先忧后乐”的精神境界,表现的是胸怀,是格局。格局决定人生。格局宏大的人心中装的不仅仅是他自己,是国家,是民族,是单位,是团体,最小也是家族或家庭。格局越宏大,心胸越开阔,就不会计较蝇头小利,就不会计较鸡毛蒜皮,就会受尊重,受重用,受拥戴。这样的人也就一定能生活幸福,事业成功,光宗耀祖。
看了这段编者附言,我想起了孙髯翁为岳阳楼撰写的一副长联中的句子: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
说实话,对于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我还真不认为他是千古绝唱,因为那“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消极低沉,是人生失意者的哀叹,格调确实不高。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大不一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境界,这气象,这格局,这情怀,真乃千古绝唱!
说起来惭愧,笔者对范仲淹老先生的故事,知道得还真不多。对老先生的崇敬,也全都是从《岳阳楼记》来的。最近刷视频刷到了北京大学毕业的安岚女士,专门讲历史人物故事,其中有讲范仲淹的,我就认真地听了两遍,对范仲淹崇敬又增加了几分。
那是范仲淹被外放到苏州担任知府时的故事。古时候官员出任,都是要带着家眷去的。范仲淹原来是京官,在京城开封任职,自然全家都在开封居住。被外放到了苏州,自然也要在苏州安家。
安家就要买土地盖房子,范仲淹看中了一个地方,觉得在那里建房居住挺好。当地有一位名气很大的风水先生,听说范仲淹买地建房,就前去观看,想了解一下这位从京城来的知府大人选择的这块准备修建府邸的地方,风水到底如何。结果,风水先生一看就说:这块地皮确实是好,在这里建房居住,必定人才辈出,世代公卿。
范仲淹知道这块地皮是风水宝地之后,立马改变了主意,不在这里修建府邸了。建什么?建学校。风水宝地,世代公卿,这么好的地方,不能让自己一家独占了。如果建成学校,那就会让整个苏州府的优秀学子都来这里学习,这样苏州府就可以涌现出更多的人才。
结果,那个地方真的就建成了一所学校,并且延请各地著名的鸿儒大师,前来执教,传道授业。自那之后,苏州府便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据说,范仲淹建的苏州府学,就是当今苏州中学的前身。
安岚老师讲的这个故事,网上到处都能看到。安岚老师还讲了第二个故事,就范仲淹为老母亲寻找坟地的故事。范仲淹出生两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生活,孤儿寡母的历尽苦难。后来,母亲改嫁朱氏,范仲淹也随着到了朱家。长大后,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又回到范家,认祖归宗。当官后,事母极孝,无论到何处任职,都带着母亲一起赴任。
到了母亲的晚年,范仲淹就想给母亲找一块归宿之地。于是,他就在公务之余,找到一块适合安葬老人的地方,准备在那里给母亲修墓。结果风水先生一看,大吃一惊,认为这个地方绝对不可修墓,作为范大人高堂百年后归宿之处。因为这是一块大凶之地,在此安葬,后代可能会断子绝孙。
范仲淹一听,就说:就选择这个地方吧。把好地方留着让别家安葬老人,这风水不好的地方,还是我家占了吧。于是,在他母亲去世之后,就在那里安葬了。
谁知那个风水先生不知道风水是活的,风水会跟着德行走。范仲淹如此胸襟博大格局宏阔之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之人,风水怎么会不往他家坟地上聚集呢?后来,他老范家不仅没有断子绝孙,而且兴盛了800年。
我在网上搜索范仲淹后人情况,看到的是范家不仅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而且家族繁盛,人丁兴旺,地位显赫,绵绵不绝。范仲淹的四个儿子,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饭纯粹,都通过科举考试,在朝廷担任要职,其中老二和老三,都做到宰相的位置。而且弟兄几个,都是出了名的为官清廉,没有一个弄权舞弊,贪赃枉法,很好地继承了范仲淹的高风亮节。这就是家风的传承和延续。
据说,范仲淹家族,历代家风纯正,诗礼传家,勤耕勤读,瓜瓞绵绵。近代大学问家范文澜教授,就是范仲淹的后人。
安岚老师说,教孩子做人,首先要读的就是《岳阳楼记》,能得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浸润,人生格局就会逐渐宏大起来。即使不能飞黄腾达,也会有几分君子气象。
看起来,我的朋友将《岳阳楼记》编进家谱,作为传家必读,还真是有点眼光,有点见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