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式的亲子关系,缺的从来不是爱,而是好好说话”。最近热播综艺《我家那闺女》里柳岩妈妈把这句话具象化了,一个不会好好说话的妈妈有多么让人“窒息”。
01
节目一开始,妈妈们坐在观察室看自己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妈妈都在夸自己孩子的优点。而柳岩的妈妈一上来就是对女儿各种吐槽,先说柳岩是个剩女,已经老大难了。听到柳岩妈妈这么说,吴昕赶紧说“她不是剩女,而是选择太多了”来结束这一尴尬的场面。
可是在当吴昕问妈妈们是否介意女儿找比自己年纪小的男生时,柳岩妈妈却又说“再过几年就进入老年人行列了,要找也只能找老头子”。在节目中柳岩妈妈不仅吐槽柳岩不结婚,而且是随时随地调女儿的毛病。
当镜头拍到柳岩房间时,房子看起来有点乱。卢奕晓妈妈说“这是乱中有序”,而柳岩妈妈则说“房子怎么这么乱,像鼻子眼睛长在一坨的样子”。
看到柳岩点香薰,妈妈就说“她就是这样懒懒散散,在家里一顿乱搞”。
看到柳岩大早上吃冰本意是关心吃冰对女儿身体不好,可她却非再次强调“她已经不是小姑娘了,再过几年就进入老年人行列了”。
看到柳岩和闺蜜试戴各种发箍时,妈妈毫不留情地说“土的掉渣”。
节目播出以后很多网友都狠狠“共情”了柳岩,中国式的父母心里明明很爱孩子,却总是表现得面目狰狞。他们随口而出的话,或许没在孩子身上留下明显的疤痕,但是却把孩子的内心捅得支离破碎,给孩子的内心留下永远的伤痛。
02
在《父母的语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电视剧《小欢喜》由陶虹饰演的宋倩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母,宋倩本来是英语老师,为了给女儿英子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她辞职了,在生活上也是对英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把英子也培养得很优秀。站在母亲的角度上,她绝对是爱英子的,但是英子却很想逃离她,因此还抑郁离家出走了。
剧中有一幕高考前的誓师大会,英子有航天梦,就在气球上写下自己的梦想。但是宋倩却说“你现在是高三,要以学习为重,只能选择清华或北大”。随即就在气球上写下了清华,后面还非要写上700分,本来很开心的英子沉默了,妈妈却还是忽略孩子的感受。最后在争执中气球破裂,最后英子被气哭了。
宋倩对英子的学习要求很高,有一次英子考试考了第二名,大家都说她很厉害,只有她很害怕,她说回家妈妈又要说她了。果真回家后宋倩就说英子“都考第二了,还有什么可高兴的,我刚才都没好意思说你,那下次呢、下下次呢”?这样的高压下英子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甚至开始逃课,离家出走,最后得抑郁症。
父母的嘴是一朵花也是一把剑,既能让孩子的路“铺满鲜花”,也能让孩子的路“充满荆棘”。父母的语言藏着孩子的未来,再好的学区房,都敌不过一对会说话的父母。
03
《小王子》里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精神上的虐待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做一个好好说话的父母,用积极的语言架起爱的桥梁。
①用低声教育代替大喊大叫
看到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大多数父母的反应都是“不是说不能再墙上乱画?你是不是听不懂,再这样打你了”。孩子听到父母这样说,结果是孩子一开始会害怕,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你的大哄大叫,心里觉得墙比自己重要。
可以试试这样说“你在墙上画画,没办法擦掉,一擦会把墙弄得黑乎乎,看起来很脏,我感觉很生气”。
低声教育不是让我们放任孩子不管也不是单纯地降低声音,压抑我们的愤怒。我们依旧要指出孩子的问题,用平静的语气孩子更容易接受,多用“我信息”的方式客观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更愿意改变。
②用耐心和爱代替恐吓和威胁
很多家长为了能够让孩子听话懂事,习惯了各种恐吓和威胁,用警察吓唬孩子,孩子遇到需要帮助的时候就不敢找警察帮忙。用妖怪吓孩子,让孩子怕黑,变得越来越胆小。可是这样的做法根本就没有办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只会在心理上强化对一些未知事物的恐惧,变得胆小、自卑、伪善,有的甚至换上社交恐惧症
对孩子多点耐心和爱,用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把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当作一种谈判,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以你的阅历和经验来说服孩子。
③用简单的话来代替唠叨
“为什么还不写作业,为什么写得这么久?怎么这么不认真?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是否也习惯了这样对孩子说话,你催一下孩子才动一下,你生气。而孩子也厌倦了你的唠叨,好像陷入了“死循环”, 没办法解开。
正所谓“杯满则溢”,教育孩子的时,你说得越多,孩子就越不爱听,不断叮嘱和提醒的背后,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这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也会让孩子失去做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北大校长蔡元培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话的语气和方式。”懂得好好说话的父母,孩子都不会太差,最近读这本《非暴力沟通的父母话术》,受益匪浅。
书中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入手,阐述了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心理动机,而且每一节都带有话术建议,明确怎么说是错,怎么说孩子更愿意配合。
比如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时。
父母千万不要说:不想上学你想干嘛?别没事找事?乖乖给我上学去。这样的结果是:孩子虽然听父母的话去上学了,但从此父母也失去了帮助孩子释放、疏导消积情绪的机会。
换一种说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我理解你的心情,就像妈妈虽然喜欢现在的工作,有时候也不想去上班呢!你愿不愿意和妈妈好好聊聊呢?听到这样的说法:孩子得到朋友般对待,打开了心结,才能够对症下药,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本质。
父母说话的方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走向,愿我们都能做个好好说话的父母!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