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墨
是时候系统聊聊房价了,尤其是在这个特殊阶段。
我发现大家都很迷茫,有的人觉得还会跌,最好跌到1000块、500块一平,还有人总觉得会涨,最好涨到10万一平,那自己就赚翻了。
很显然,这些想法都带有主观色彩。
咱们想对自己负责就必须客观,那么房价到底会怎么走呢?其实国家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
01涨是不可能了10月8日,发改委表示“针对楼市持续偏弱,采取综合性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10月12日,财政部又表示“叠加运用地方政府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
短短四天时间,两大国家部门就先后提到这四个字:止跌回稳。
这显然就是高层的正式定调。
其实这几年房价已经跌了不少,尤其是二手房方面,2021年初都快接近1万6一平了,可是现在只有1万4,不要小看这平均一平2000块,这个代表有些城市绝对跌了更多,一平跌几万都有可能。
这次就连北上广深都不例外。
2021年深圳二手房8万一平,现在跌到了5万4;
2023年北京二手房6万4一平,现在一平也跌了1万;
目前上海二手房均价一平5万8,直接跌回2016年。
广州也差不多,看这种情况下,估计下面的几线城市也好不了多少,所以对这次国家的定调,我的理解就是两个字:弱化。
只要不涨就肯定贬值,毕竟大部分人都是贷款买房,利息是跑不掉的,所以“止跌回稳”就是为了稳定老百姓心理预期,克服房价下跌心理,然后赶买房。
如果这点没错,那我就觉得咱们就必须提前做好一个准备。
02次新房可能不再吃香所谓“次新房”,就是建成时间小于19年的房子,当然了,这是楼市行业的定义。
而我自己绝对必须再加上一点,必须是高层小区,尤其是那种总高超过30层的超高层小区。
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过于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质量和舒适。
谈到这点,就必须结合人口。
这些年太多人进城了,你想想看1949年建国初期中国城镇化率只有10.64%,2023年高达66.16%,换算成人口就是年均都有千万人进城,不管打工还是定居,还是那句话老话,只要有人就需要房子,可是人实在太多了,再加上背后巨大的利益,这就导致过去造房速度确实快,但质量确实不够好。
这就是现实情况。
要不然住建部也不可能在2023年就定调,住房发展正从“有没有”进入“好不好”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楼市不仅面临住房总需求减少的难题,最近十年总需求就从15.5亿平锐减到了9.4亿平,降幅都接近四成了。
而且需求结构也在变化:“刚需减少,改善增加”。
注意看三个时间段:2014年刚需是6亿平,改善是3亿平;2024年刚需是3.4亿平,改善是2.4亿平;预测2029年刚需是2.5亿平,改善是2.9亿平。很明显,刚需规模不断缩小,反而是改善规模基本没什么变化,未来改善就是支柱。
那你说,改善到底改善什么呢?
其实就是在改善舒服度,这就不仅仅要求面积够大、地段够好、圈层和配套够优质,房子质量也至关重要。
三天两头漏水,小区坑坑洼洼,谁住着舒服?
按照预测,未来房价止跌回稳,相比2019年以前还要便宜些,但是利率降了不少,买房压力反而也降低了,你说他们会买什么样的房子?
还会买以前的高层小区吗?其实就不太会了。
更何况存量房保有量太大了,目前全中国大概有335亿平,就算只有10%对外出售,按照每套房百平计算,那也有3000多万套房,竞争力太大了。
一是竞争力太大,二是同质化严重,你说能好卖吗?那肯定难卖啊。
03“止跌回稳”也利于楼市发展你没发现吗?
除了房企转型之外,银行也受到了影响,所以我们看见最近不仅是下调了首付比例,重点是存量房贷利率和LPR都在下调,那这就不一样了。
这样做,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银行正在摆脱传统的依赖房地产的发展模式,而是要走出新路子。
大家能理解吗?什么是依赖房地产的发展模式?
不就是靠利息生存,最简单的计算方法,2019年首套房利率都高达5.88%,贷款100万且三十年还清,你猜总利息是多少?113万,竟然比贷款本金还多13万。
可是当年的存款利率也就2%左右,一年利息只有2万,这中间差价太大了。
楼市上行,银行能赚钱,楼市下行,银行也难生存。
这就是依赖房地产的弊端,而现在就在发生,所以不止我们担心,银行更担心。
所以下跌不是坏事,如果这几年房价还在涨,那么恒大问题不会暴露的这么快,我们甚至还自己迷惑自己,这才是大问题。
所以市场主体从卖方变成买方,最利好的恰恰就是个体。
咱们必须要明白,是雷就迟早会爆,不要心存侥幸,咱们根本承受不起。
说的好听点,贷款买房也是能力,可是别说暴雷了,就是一平下跌1000块都扛不住,你还指望自己有多幸运?
咱们需要的是稳定,因此回暖在所难免。
不过,回暖不代表上涨,就如同财政部和发改委两个国家部门所说:止跌回稳。
一是止跌,二是回稳,只字不提上涨,这就已经能说明一切了。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友善讨论、点赞、关注、收藏!
找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