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没有“辨证论治”

何进玩转养护 2025-01-10 11:26:42

原创肖相如肖相如频道

《黄帝内经》中没有“辨证论治”

肖相如

“辨证论治”是来源于《黄帝内经》的,这是现在中医界的“共识”,不过这个“共识”的根据不太充分。

1

《灵枢·决气》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灵枢·五阅五使》曰:“五官已辨,阙庭必张,乃立明堂。……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

《灵枢·五色》曰:“五色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官恶得无辨乎?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

《内经》中有“辨”字,不过以上这些“辨”的不是“证”。

2

“证”字,只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其谓:“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王冰的注释为“藏位有高下,府气有远近,病证有表里,药用有轻重,调其多少,和其紧慢,令药气至病所为故,勿太过与不及也。”将“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注释为“病证有表里”。

方药中与许家松著的《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将“证有中外,治有轻重”讲解为:“‘证’,指病证。‘中外’,此处指深浅,亦指表里。‘中’,指病深,病在里。‘外’,指病浅,病在表。‘轻重’,指处方的轻重。全句意即病有浅有深,因此处方用药上也就有轻有重。病浅者处方用药宜轻,病深者处方用药宜重。”把“证有中外”讲解为病有浅(病在表)有深(病在里)。

其中“证有中外”是《内经》(包括《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原文中绝无仅有的关于“证”的论述。

而现在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运气七篇”是王冰在编次整理《黄帝内经素问》时加入的,并不是《内经》原有的。如果是这样的,则《内经》中连“证”字都没有提到。

即使运气七篇不是王冰加入的,从《至真要大论》的原文、王冰的注、方药中和许家松的讲解来看,这个“证”字也不是现在所谓的“辨证论治”的“证”,因为这个“证”字不是中医治疗的目标。

3

证候

见于隋·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的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这个“证候”只是作为卷名出现,在其正文中并没有出现过“证候”二字。

总结一下,《内经》中有“辨”是肯定的,《内经》中有没有“证”不肯定。没有“辨证”连用是肯定的,没有“辨证”的概念也是肯定的。没有“辨证”的概念,应该就不会有“辨证论治”的概念。

本文作者:肖相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伤寒大家,优秀主讲教师。出版著作有《肖相如论治肾病》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 《特异性方证》 《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等著作。

爱中医则为之计深远!

中医复兴之路就在脚下:回归仲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