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拥有荆州之后,为何还是不如魏国,一直被压着打呢?

野史记录 2023-09-15 21:59:07

东汉末年,战火四起,襄樊之战打响以后,关羽水淹七军,俘虏魏国大将于禁,一时间威震华夏。

偷袭

然而,就关羽得意之时,曹操吓得甚至起了迁都之心,以避关羽兵锋之际,吕蒙却率部白衣渡江,抄了关羽的后路,趁机夺取荆州部分地区。

东吴背弃盟约,害死关羽,刘备将仇恨深埋心底,数年后举兵伐吴,逼得孙权连忙求和,愿意将此前偷袭得到的荆州之地尽数归还,只希望刘备能平息愤怒,以大局为重,与东吴重结盟友之好,共抗曹操。

然而,刘备心中愤恨难平,一统天下的志向也再难抑制,夷陵之战随之爆发。刘备雄心壮志,意气风发,大兵压境之际,上天却并未眷顾刘备这位皇室宗亲。东吴陆逊再次发起奇袭,火烧连营,一把大火将刘备烧退,也耗尽了刘备的余生,饮恨托孤白帝城。

从此以后,东吴掌控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将东吴的版图扩大。荆州乃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战略要地,亦是东吴的咽喉之地。自从刘备占据荆州,攻下益州,取得汉中以后,东吴无时无刻不是如鲠在喉,只因刘备横跨荆益之地,对东吴的威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孙权怕了,如芒在背,原本应该在襄樊之战时援助关羽的他,为了保全东吴,全然不顾东吴与蜀汉的盟约,做出了背信弃义之事。无论白衣渡江也好,还是夷陵之战也罢,虽然道德层面上令人不齿,但东吴在事实上还是掌控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实力得到了增长。

按理说,东吴有长江天险为屏障,又取得了荆州大部分地区,摆脱了蜀汉对东吴的扼制,取得了进攻曹魏的主动权,版图和兵力都得到了提升。但在此后的三国交战之中,反而是偏居一地的蜀汉屡屡派兵征伐曹魏,东吴伐魏却极少取得成效,这是为何呢?

领土相近,实力悬殊

从公元221年的地图上来看,东吴拥有了荆州部分地区以后,掌控的区域已经不比曹魏小多少了。那么,东吴为何在这之后,与曹魏较量时,仍然一直被曹魏压着打呢?这其实与当时的领土开发程度有关系。

彼时与今日的发展程度有很大不同,当时的北方要比南方更发达,尤其是曹魏所占据之地,比之东吴的领土和蜀汉的领土,发展程度要高很多。若不是因为东汉末年的动乱,北方百姓逃难者居多,他们将先进的技术带到了过去,否则东吴与蜀汉甚至还达不到当时的水平。

在东汉十三州中,鼎盛时期的东吴也不过占据其中之三而已,分别是交州、荆州和扬州。而且,荆州与扬州虽然占据大部分地区,却都不是完整占有,两个州全都有一部分被曹魏控制,可见东吴的领土面积虽然不小,行政单位数量与曹魏相比却天差地别。

那么,同样的领土面积,难道不可以划分更多的行政单位吗?当然不行,因为行政单位的划分,要考量当地的经济、交通和人口数量。如果全然不顾这些,只是一味的扩充行政单位数量,岂不成了一叶障目的自嗨之举?

反观曹魏方面,不仅坐拥八个州的完整领土,荆州和扬州也有部分地区被其掌控。不仅掌控的领土面积大,而且全都是当时比较发达和富裕的地区。最重要的是,曹魏的人口密集,远非东吴、蜀汉可比。

从《中国人口史》的记载来看,公元221年的人口分布情况,曹魏的户数已经超过百万,人口更是达到了近700万的水平。而东吴的人口只接近曹魏的一半而已,蜀汉就更不必说了,人口少得可怜,连东吴的一半都不到。

人口数量在今天或许已经不是特别重要,但在中国的古代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冷兵器时期,人口基数意味着兵员数量,军队的战斗力,也是主要的生产力。人口数量的多少,从某种角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繁荣程度,这方面曹魏全面占据优势,东吴无法抗衡。

胸无大志

三足鼎立形成之后,曹魏一家独大的格局已成不可避免的事实。而且,这种差距在最开始是最小的时候,随着时间推移,曹魏凭借较大的人口优势,将会继续拉大与东吴和蜀汉的差距,这便是蜀汉长期出兵伐魏的关键所在,让曹魏不得不长期保持边境兵力,从而迟滞曹魏的发展速度。

诸葛武侯的实力固然不容置疑,但蜀汉的实力却注定无法与曹魏抗衡,东吴才应该是吴蜀联盟中的主攻手。但东吴却始终起不到消耗曹魏的作用,孙权甚至还兵败合肥,落得个“孙十万”的狼狈称号,沦为一时笑柄,甚至产生了“江东皆鼠辈”的说法。

把东吴称为鼠辈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吕蒙白衣渡江,虽然捞到实惠,却因为手段下作而丢了脸面,被当时的人所不齿。另一个是东吴的人志向不远大,目光短浅,背后给关羽捅刀子这件事儿,就是一件战略短视的决定。

孙策死后,孙权接班,似乎就已经注定了东吴偏居一隅,不思进取的格局。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格局,一来是孙权的能力所限,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二来也与江东的情况有关,江东的大族对东吴影响力很大,甚至可以说没有江东大族的支持,就不会有当时的东吴。但成也江东大族,败也江东大族,这些大族满足于在江东的富庶生活,安于享乐一时,看不到曹魏强大后的灭国之患。

因此,在江东大族的影响之下,魄力不足、能力不够的孙权,自然也就选择保守态势。但这种平稳发展的态势,对曹魏最是有利,最终东吴灭国几乎是可以预见的。陆逊不是庸碌之辈,他自然能看清当时的局势,所以主张主动出击,为东吴谋求未来。

但陆逊虽然在东吴地位高,却也受制于孙权,即便偶尔劝说动了孙权,出兵后一旦战况不利,立刻就会遭到江东大族们打压。此后,再想大规模对曹魏用兵,就更加难上加难了。

其实,东吴的实力并不弱,又不缺乏将领,即便在东吴的后期,也有诸葛恪这样的进取之臣。然而,东吴的大族思想,就像是短视的财主,只考虑眼前的享乐,不替江东子孙考虑未来。

当然,江东大族的考虑也有一定道理,毕竟东吴国灭之时,江东大族若非与曹魏有血仇,基本上也不会动摇富足的地位,曹魏还要靠这些大族来迅速掌控江东。所以,追根揭底还是孙权的能力不够,导致东吴始终被动,被曹魏压着打,偶然有出击,又因能力问题而无功而返。

缺少战马

除此之外,造成东吴被动的局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战马问题。彼时,战马在战场上的作用极大,骑兵的冲击力非常强,步兵限制骑兵的能力则很弱。而战马大多产自北方,被曹魏控制,东吴不具备培养骑兵的条件,进攻能力受限。

诸葛亮则很有先见之明,很早便拿下出产战马的雍凉地区,组建了骑兵。只要有骑兵在,蜀汉虽然弱,但仍有北伐曹魏的资本,极大的扩展了战略空间。

可惜,层峦迭起的高山是蜀汉的屏障,也是蜀汉出兵北伐的阻碍,补给线始终成为困扰诸葛亮的难题。而曹魏也正是看到这一点,不与诸葛亮决战,每次北伐大军到来,便采取坚壁清野策略,等诸葛亮的粮草耗尽,自行退去。

所以说,东吴掌控荆州大部分地区以后,虽然对比此前的境况要好很多,摆脱了被蜀汉掣肘的局面。但东吴从外在环境和内部环境来看,始终无法与曹魏对抗,甚至连击败曹魏的意愿都没有,一直以来被曹魏压制,并不意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