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河南地区,存在着一群特殊的犹太人。
他们持有中国国籍,世世代代享受着中国公民的优越条件。从他们的祖辈起便生于中国、食中国之饭、以中国人的身份生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不但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反而千方百计地想要回到以色列。即便多次被拒绝,也从未想过放弃。
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呢?他们的脸皮真的如此之厚吗?
这群特殊的居民就是开封犹太人。
他们的先祖可能在宋朝时期就来到了中国,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走在开封的街道上,你很难将他们与普通的中国人区分开来。
他们的长相、穿着和言行举止都与周围的汉族居民没有什么不同。
最初来到中国的犹太人为了融入当地社会,改用了汉姓。
他们多以金、李等十七种姓氏为姓,这些姓氏在中国人看来再普通不过了。
当时的中国百姓对这些突然出现的外乡人感到好奇,给他们起了一些有趣的绰号。
就是要将牛羊的脚筋剔除。
这个习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犹太人的祖先雅各曾经在与人角力时扭伤了大腿,从那以后,犹太人就有了这个独特的习惯。
而且犹太人也会像回族人一样戴着一顶小帽子。
只不过回族人是白色的,犹太人则是蓝色的。
但在外人看来,他们仍然是从西方来的异族。
尽管生活在中国,这些犹太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
在这里,他们会进行礼拜、诵读经文,遵守犹太教的传统节日,甚至还会举行割礼仪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封犹太人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他们逐渐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尊崇孔子,参与祭拜文庙的活动。
这种文化的融合,使得开封犹太人的身份变得越来越复杂。
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封犹太人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
到了明代,他们与当地汉族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原本严格禁止与外族通婚的犹太教律法,在这里也开始逐渐放宽。
越来越多的犹太人选择与汉族通婚,这无疑加速了他们被同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一部分犹太人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他们改信了伊斯兰教,成为了回族的一员。
这种选择或许是出于生存的考虑,也可能是因为回族的一些习俗与犹太教相似,使他们感到更容易接受。
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封犹太人的人口逐渐减少,他们对自身宗教的认识也越来越模糊。
到了19世纪初,开封犹太人的宗教活动已经完全停止。
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普通中国人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从12世纪宋朝到19世纪晚期,开封犹太人经历了无数的沧桑。
1642年,李自成起义军决口黄河,汹涌的洪水冲毁了犹太会堂,大大减少了教众的数量。
近200年后的1841年,黄河再次决口。
犹太会堂被拆毁用来修筑护城河,此后再也没能重建。
1850年,开封犹太社区的最后一位拉比去世。
这标志着他们的犹太宗教生活和身份认同彻底终结。
两年后,美国的犹太人组织成立了中国犹太人救援委员会,试图帮助开封的犹太人。
然而,由于美国内战的爆发,这项救援活动很快就停止了。
到了20世纪初,一些开封犹太人开始寻求外界的帮助。
1900年,中国犹太人援助会在上海成立。
一位名叫李金诚的开封犹太人带着儿子来到上海,向援助会介绍了开封犹太人的情况。
随后,李金诚又带领七名开封犹太人到上海寻求帮助。
援助会为他们安排了工作,并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恢复犹太教信仰。
然而,关于派遣传教团到开封的计划最终没有实现。
开封犹太人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
1914年,他们不得不将犹太会堂的地契出售给加拿大圣公会。
这标志着他们失去了最后一个宗教场所。
随后,中国犹太人援助会也停止了活动,开封犹太人似乎被历史遗忘了。
如今,开封犹太人的后裔仍然生活在这座古城中,但他们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
从最初的十七个姓氏,现在只剩下七个姓氏,共八户人家。
其中,张姓和一家李姓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
剩下的六个姓氏的家族,大多已经与汉族或回族通婚,几乎完全被同化。
这些犹太后裔的外貌特征与周围的汉族居民已经没有太大区别。
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人坚持认同自己的犹太身份。
其中,石姓一家是保存犹太文化习俗最多的一支。
然而,即使是他们,对犹太教的基本知识也所知甚少。
据估计,目前在开封的犹太人后裔大约有四千多人。
然而,这些开封犹太人的处境十分尴尬。
在生活习惯上,他们已经完全被中国文化同化。
他们不再遵守犹太教的饮食禁忌,也不再进行割礼仪式。
他们说着流利的河南话和普通话,与当地居民的日常交流毫无障碍。
这种情况导致他们的身份认同陷入了困境。
以色列的犹太人并不承认他们的犹太人身份,认为他们缺乏历史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犹太血统。
而且,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国,他们对犹太教传统的认识已经出现了断层。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则将他们视为普通的中国公民。
他们持有的身份证上标注的是汉族身份,在法律上与其他中国公民并无区别。
中国政府鼓励他们积极融入中国社会,这种态度体现了中国对各民族的平等对待和包容精神。
他们努力学习希伯来语和犹太文化,试图与犹太传统建立联系。
然而,即使面对他们的这些努力,以色列的犹太人仍然不愿意接纳他们。
在这种复杂的身份困境中,大多数开封犹太人后裔选择了融入中国社会。
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的成为了厨师,有的成为了工程师,还有的成为了商人。
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普通中国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也有一些人仍然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根源。
他们组织了一些小型的文化活动,试图重新学习犹太传统。
有些人甚至尝试恢复一些犹太节日的庆祝活动,比如光明节和逾越节。
虽然这些活动可能与正统的犹太传统有所不同,但它们体现了这些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追寻。
对于这群特殊的犹太人后裔来说,他们面临的是一个独特的文化认同问题。
他们既不被以色列完全接纳,又与普通中国人有着微妙的差异。
这种处境使他们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群体,在多元文化的夹缝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有趣的是,开封犹太人的存在引起了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兴趣。
他们的历史成为了研究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案例。
一些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开封犹太人的历史,试图从中找出文化交融的规律。
同时,开封犹太人的故事也吸引了一些媒体的关注。
一些纪录片制作团队来到开封,记录这些犹太后裔的生活。
这些报道既展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反映了他们在身份认同上的困惑和挣扎。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开封犹太人的故事仍在继续。
他们的经历不仅是一段独特的历史,更是文化交融、身份认同的生动案例。
无论他们最终如何选择,他们的存在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为我们理解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开封犹太人从哪来?》
人民网《岁月沧桑 寻觅开封犹太人遗迹》
这些人巴不得马上回以色列🇮🇱,关键是人家不要他们。现在以色列🇮🇱缺兵源,他们在提出回以色列,估计会拿这些人当炮灰使用 ……
走吧走吧,留着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