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身体棒不代表后来也能这么棒,李世民51岁就死,纯属是自己把自己给折腾没了。
唐太宗李世民,是封建历史上难得的明君和雄主,在他的经营和治理下,一手开创了大唐的盛世,时至今日,“贞观之治”的丰功伟绩还为后人所称道。
但就是这么一位明君雄主,却在51岁那年猝然离世,要知道年轻时的他,身体素质相当强悍,不仅带头冲锋陷阵,并且还能在中箭后依然悍不畏死的杀出一条血路。
那么为何曾经身体倍儿棒的李世民,生命会永远的定格在51岁呢?其实看看李世民一生的经历就会知道,他真的是生生地将自己给折腾没了。
年轻时太拼命,不爱惜身体李世民年轻那会儿,可谓是一个打起仗来不要命的主儿,三天不吃饭,五天不解甲,都是常有的事,还时不时的来一次高强度的急行军或者紧急任务。
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在十六岁那年就已经投身行伍,并且还在当年就参与了一次营救隋炀帝的紧急任务。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被突厥人围困在雁门,李世民前去救援,不过这一次他起的主要作用是出谋划策,他设计骗过了突厥人,让其误以为有大军前来救援,最终成功的救出了隋炀帝。
如果说这次救援只是拼计谋的话,那么在李世民十七岁时的那次行动,可真的是玩命儿了。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出任太原留守,谁知道上任还没多久,就被太原当地一个叫做魏刀儿的贼酋给盯上了,此人虽说只是流寇头子,但手底下兵力众多,且有勇有谋,在李渊刚到任后,魏刀儿就发兵攻打李渊所在的太原府。
贼兵来犯,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因此李渊便打开城门与魏刀儿决战,但随着战局的发展,李渊惊奇的发现,自己被魏刀儿引进了对方的包围圈,现在已经是身陷重围了,如果没有人救援他的话,恐怕是很难出去了。
当时,李世民就在战场的大后方,当得知前方传来父亲被敌军包围的消息后,万分焦急的李世民不由分说就点了一队精锐骑兵,奋不顾身的前去解救父亲李渊。
这次救援不同于上次救隋炀帝,上次只是在拼计谋,而这次则是真刀真枪,尤其是对方人数极多,要想在重重包围中成功的救出李渊,没有什么别的技巧,就是凭着骑兵的冲击力和悍不畏死的精神。
由于担心父亲成不了太久,因此李世民在冲击时分外拼命,据记载,李世民先是带着骑兵一路拼杀,在重围中找到李渊后,紧接着又与前来接应的步兵汇合,继续奋力杀敌,直至敌军溃败,方才收兵回城。
如果用文字描述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复杂的,但这其中蕴含着极大的凶险,敌军的士兵不是木偶,不会站在那里任你砍杀,要知道在古代的战场上,是个人都知道这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况且还有击杀敌方大将有重赏的规定,哪一个小兵会不拼命?
一个小兵拼命还好,问题是对方可是有“万众”,这么一来,就让李世民的救援无比凶险,可能一支冷箭,或者几个小兵将他团团围住,就会让他命丧当场。
因此,他想活着救出李渊,就拼了老命才能救出李渊,他不拼命,那对方就要了他的命。
而找到李渊后,李世民又继续马不停蹄地继续杀敌,并且一直拼杀到对方大败为止,从这个记载就能看出,李世民至少在2个小时左右,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运动。
而这仅仅是他十七岁时一场普通的战斗,在他今后的人生里,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十八岁那年,在与宋老生一战中,李世民亲自带兵深入敌阵,被敌军射中后,不仅没有退走,反而生生的将箭矢从身上拔出来,任凭血流的满身都是,也要继续厮杀,一直杀到手里的兵刃满是缺口,杀到敌军大败后方才回营。
这就是李世民,一个在战场上打起仗来不要命的主儿,但我们都知道,这种拼命,对身体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因为每一次这样高强度的运动,都有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就好比如今现代的运动员,其中不少人在退役之后,都落下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疾病。
更何况,李世民还在战斗中没少受伤,古时候的医疗技术并不先进,即便是事后疗养,但也有可能因此留下病根,只不过当时的李世民仗着年轻,恢复的速度快,但在他上了年龄之后,这些旧伤就会逐一复发,这也就是他为何在临终的前几年一直尝试吃各种丹药的原因。
也就是说,在李世民年轻时,打仗不要命,时常负伤作战,造成了身体损伤,并且,在他登基之后,也进行了几次亲政,还在攻打高丽时再次背上中箭,诸如此类的各种伤害,在日积月累之下,最终造成了李世民早逝。
青年时如履薄冰,情绪始终处在紧张之中高强度作战,并在战斗中负伤,这些只是身体表面的伤害,而在李世民青年时,因为处境的原因,则在情绪上也有不少对身体伤害。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大唐,此时的李世民如同是一个救火队员,哪里有不稳定势力,他就出现在哪里,先是在武德元年带兵平定了薛仁杲,之后又击败了宋金刚,紧接着又先后消灭了王世充、窦建德,直到武德四年,整个大唐才算是暂时平定。
也就是说,从李渊登基那天起,前后四年的时间里,李世民都是在四处征战,很少有闲下来疗养身体的时候,加上他喜欢带头冲锋陷阵,因此在这几年里,大伤小伤依旧是不断,可能这边旧伤未愈,那边新伤就添上了。
当然,这只是身体表面的伤害,而心理上的伤害,要比这个来的更狠。
从李渊登基不久后开始,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就对李世民充满了敌意,从最初的处处下套陷害,一直发展到后来的想置李世民于死地,再加上李渊耳根子还很软,在李建成等人的怂恿下,时不时的还敲打敲打李世民。
爹不疼哥要害,这就是二十几岁的李世民所面临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理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当时李世民的真实写照。
根据中医理论,人之所以生病,无外乎是情绪上的失常,这个情绪就是所谓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而在这其中,任何一种情绪如果时间长了,都会导致人生病,比如我们常说的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神,就是这个道理。
而再看当时的李世民,由于身处复杂的政治漩涡中,就决定了他的情绪不可能平和,要么怒,要么恐,总之各种负面的情绪始终伴随着他。
这样一来,人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很难会有一个好身体,各种病症也会找上门来。
可以说,当时如果没有在他身边一直追随的伙伴们疏导的话,李世民很有可能就会在那个时候忧郁成疾病,甚至英年早逝也不是不可能。
除此之外,就是在他一手操作了玄武门之变后,所承担的良心上的谴责以及压力了,毕竟不管怎么说,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他的亲兄弟,在亲手杀了他们之后,要说李世民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任谁也不相信。
不管是登基前,还是登基后,总之李世民的这种负面情绪就一直没消停过,前期是因为自己的处境问题,让他终日忧郁,后期是因为杀了亲兄弟和逼父亲退位,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前期还好点,最起码还有个人商量和疏导,但后期这个心理负担,可没有人听他说,也不敢说,因此,只能是憋在心里。
憋得久了,身体自然受不了,也就会各种生病,到最后形成集中爆发,这就是李世民51岁去世的原因之一。
中年后精神上接连受到重创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大唐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给李世民带去了巨大的悲伤,就在这一年的六月,李世民的发妻,大唐的贤后长孙皇后病逝。
长孙皇后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十六岁的李世民,少年时的两人结为伉俪之后,可以说是极为恩爱,并且,在之后的岁月里,不管境况如何改变,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之间的感情一直没变。
据记载,在长孙皇后十七岁的时候,当时李渊就任太原留守,跟在身边的,就只有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而当时由于政务繁多,加上还要时不时的应对来犯敌军,因此,家里的大小事情,基本上都落在了长孙 皇后的身上。
但年仅十七岁的她,不仅将家里的大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时常出资修建当地的寺庙,如今在山西省交城县的玄中寺,就是当年长孙皇后出资修缮,除此之外,她还经常救济穷人,种种行为,为她和李家在当地立下了极好的口碑。
什么叫做贤内助?长孙皇后就是李世民的贤内助,而两个人的感情也因为越来越好。
到了后来,长孙皇后经历了李唐王朝的建立,在李世民多次差一点被李渊下狠手的时候,是长孙皇后走李渊妃子路线,时常进宫伺候和孝敬自己的几个婆婆,以弥补丈夫李世民与公公李渊之间的嫌隙,为李世民争取到了不少来自后宫的助力,这才让李渊最终没忍心对李世民下死手。
而在成为皇后之后,她依然不改当初,经常会利用自己对李世民的影响,来护卫朝廷贤良,匡正丈夫的过失,可以说,当时不少大臣都受过长孙皇后的这种恩惠。
这样的妻子,不管是谁都会呵护有加,并且敬重恩爱,在几十年的人生里,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感情可以说到了极致。
但可能是“恩爱两不疑,最惹天忌”,在贞观十年,经医治无效后,长孙皇后去世,一夜之间,李世民痛失所爱,成为了一个鳏夫。
如果说父亲的退位,和兄弟的被杀,只是给李世民造成心理负担的话,但长孙皇后的去世,真的是给李世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少年结发,二十三载伉俪情深,如今却化为泡影,此情此景,任谁都会悲痛异常,更何况李世民呢?
但长孙皇后的去世,仅仅是李世民中年后,所遭受的情绪上大波动其中之一,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又经受了多次的伤害。
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李世民对这个儿子也是爱到骨子里,很不仅很早就立他为皇太子,并且相当重视对他的培养,指望着他将来继承自己的皇位。
但是,李承乾的荒唐,让李世民的心如同刀绞。
先是在生活上极度奢侈,之后又和一个叫做“称心”的男宠混到了一起,甚至还偷偷地将大唐的死敌突厥人带到了宫里,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李世民对他失望至极。
但失望归失望,当时的李世民还是没有放弃这个儿子,依旧是对他大力栽培,但李承乾却不知死活,在居然因为嫉妒弟弟李泰,担心父亲将皇位传给他,因此就勾结侯军集等人起兵逼宫,意图谋反。
当然,他们肯定不是李世民的对手,但这么一闹,让李世民心中顿升无限悲凉。
而为了保护儿子,李世民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有才的李泰,立了最年幼的李治为储君,这一切都是出于他当时无奈但又不忍心儿子遭遇不测的心理。但在这周密的安排和部署背后,是一个父亲在滴血的心,自己心爱的儿子被罢黜的罢黜,远走他乡的远走他乡,任谁都会感到十分悲凉吧。
而悲伤远不止此,在李承乾被废除没几年后,李世民最疼爱的小棉袄晋阳公主,永远离开了父亲,要知道,晋阳公主是史料中,唯一一位可考,被李世民亲手抚养的公主,在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明达还处在咿呀学语的阶段,为了照顾她,李世民将她带在身边亲自进行抚养。
根据史料记载,晋阳公主几乎就是长孙皇后的一个翻版,劝谏父亲的方式,也和母亲长孙皇后如出一辙,这就让李世民更加对其宠爱。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棉袄,却在十二岁的时候,因病去世,永远的离开了李世民,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足以让李世民被淹没在悲伤之中。
晋阳公主病逝后,李世民“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体重也在这段时间里快速下降,而这种极度的悲伤,怎么会对身体没有影响?
而他自己,也因为早年遗留下来的伤痛,经常疾病缠身,只要天气稍微有点湿热,他的气疾就犯,再加上其他病症,让他身体每况愈下,到了贞观二十三年时,身体几乎已经撑不住了,并且当年他腹泻不止,最终油尽灯枯,死在了51岁。
李世民的死,可以说是他一生不断折腾的结果,少年时仗着年轻恢复快,因此打起仗来不惜命,但自此落下了病根,之后青年时由于时局原因,终日处在惊惧忧虑之中,到了中年之后,又接连遭受了亲人离去的重创,同时再加上依旧身先士卒的亲征,各种因素综合之下,加速了他的死亡,而死在51岁,是他生命力已经燃烧完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