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打仗太吃后勤,陈老总视察华北军区时感慨:我们农民负担太重

漫步史书 2023-10-13 17:58:19

1948年5月29日,中央军委就弹药补充的问题,给华东野战军前委发了一封电文。

有些意外的是,这封电文中批评的意味比较多,批评华野在弹药补充的问题上要求过高,希望华野能树立“取之于敌”的思想。

当时,粟裕刚刚通过“斗胆直陈”,向中央力陈不能渡江的建议,尽管中央也同意了粟裕的请求,但同时也提出了任务,要求华野在四到八个月的时间里,歼敌五万至十万人。

粟裕回了濮阳以后,除了整训部队,就是在不断研究该如何完成中央交付的任务。

应该说在大战来临之前,提出弹药需求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可中央为何没有表态支持呢?

谈到华野,我们更多的是能想起他光辉的战绩,特别是陈毅、粟裕之间亲密无间的配合。

要知道在抗战胜利后,中央本着“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抽调了大批主力部队和干部开赴东北,华东解放区抽调了不少主力开赴,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二线部队。可就是以二线部队的水平,陈毅、粟裕硬生生打出一支强悍的主力,不能不盛赞一句,两位将帅之间的匠心独运。

只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有不少。

1948年2月21日,根据中央指示,华野渡黄河北上到濮阳,开展新式整军运动。

据张震回忆:

“濮阳整训,是华东野战军组建以来,进行时间最长的一次。”

此次濮阳整训,暴露出华野过去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比如部队的思想、纪律以及组织作风等问题,比较集中的体现在部队军阀风气、军民关系上。

1948年5月12日,朱老总在陈毅、粟裕的陪同下到濮阳视察华野整训的情况,发现华野后勤上存在问题,比如冗余人员较多,伤病员身体好转后不能及时补充前线部队。

此外,朱老总还特别指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华野打仗严重吃后勤的问题。

事实上,从解放战争开始,华野后勤的负担就要比其他各大战区都要重,后来分兵到中原时,华野的后勤一度由晋冀鲁豫军区负责,当时晋冀鲁豫军区就发现,部队的伙食比重要比其他部队高。

在战时困难条件下,晋冀鲁豫军区一度为应付华野的后勤而忧心忡忡。

华东的资源条件,一直以来就要比中原、西北、华北的情况要好,转嫁给其他军区以后,其他地区自然难以承担华野如此高的消耗。

1947年9月3日,毛主席特意致电给陈毅、粟裕,批评华野打仗依赖后方,希望华野能建立无后方作战思想,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可从一开始,华野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重点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在军事、土地改革、整党、经济、统一战线方面的基本政策,并提出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任务。

陈老总也出席了这次会议,不过这一次他是带着满肚子的牢骚和情绪来的。

都知道华野过去打了不少胜仗,可在过去特别是1947年夏秋之际,中央常常发电表扬西北野战军,却对常打胜仗的华野不置一词褒贬。

陈老总虽然没有当众发牢骚,可话里话外却还是让人感觉到他有所不满。

毛主席对此心知肚明,特意留陈毅在杨家沟住了一个月,并让他出席了西北野战军团以上高级干部会议。

本来,陈老总是带着满腹的经验去的,但到了以后才发现,西北野战军的条件远比他想象的要艰苦的多。

陈老总回了濮阳后,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并在会上讲话:

“西北野战军是作战条件最艰苦的一个军,一年多没有吃到面食了,小米也很难吃到,主要吃黑豆,在过去是喂马的饲料,还经常吃野菜和糠……”

除了吃的穿的,西北野战军的武器装备水平也很差,特别是弹药稀缺。

比如,西北野战军每打一仗,每门山炮只准打五发炮弹,迫击炮每门只有五到十五发,而华野每门山炮配300发炮弹,迫击炮200发,跳转外线后,补给条件困难,但华野依然能保证每门山炮150发炮弹,迫击炮100发炮弹。

华野的富裕让不少西野的指战员馋的流口水:

“你们这么大的家业,给我们能打一年。”

更为关键的是,在战争年代下,每发炮弹,每颗子弹,都是后方节衣缩食生产供给的。

1947年11月24日,陈老总曾专门到华北军区联络弹药补给的事情,当他抵达华北中央局所在地时,才发现他们的住处很简陋。

薄一波、滕代远、宋任穷告诉他:

“兵工厂生产一发迫击炮的炮弹,就要用掉1800斤小米,约等于一个中农家庭一年的收入。”

一句话,说的陈老总十分感慨:

“不来看看,不知道你们这样困难,你们身上真是万钧重担呦!华野打仗炮弹消耗太多,打一炮就是一个中农。”

即便如此困难,但陈老总还是张嘴要后勤补给,毕竟前线打仗,多打一发炮弹,就可能挽救一个战士的生命。

那时的华北军区,真可谓是咬着牙也要供给前线。

去西北野战军走了一趟,陈老总回来后,便严肃的批评华野指战员。

“我们打仗三天三夜,消灭敌人二三个旅,打了三四百万子弹,实际杀伤敌人只有四五千人,平均一千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太不合算。我们的部队打仗是二三百挺机枪摆在一起,乱打乱放,打的子弹真是惊人,把敌人鹿砦围墙都打垮了。一挺机枪平均打6、7千发子弹,一门炮打三百发炮弹。我们计算一个迫击炮弹等于二个中农生活费,一个山炮弹等于三个富农,我们不知道打掉了多少中农、富农了。”

尽管华野各级指战员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这些习惯的。

1948年3月,宜川战役取得胜利后,蒋介石惊慌失措,下令调陇海铁路附近的第五兵团驰援,这么一来,导致了洛阳仅剩下了孤军青年军206师驻守,而且围绕洛阳周边几处重镇,只有非正规部队防守。

为了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掩护从大别山转出来的刘邓大军休整,中央下令,华野三、八两纵队与陈赓的四纵、九纵等部队共同发起洛阳战役。

华野、中野首次配合作战,打了个开门红,不仅解放了洛阳,还歼灭国民党军两万余人。

不过,两大野战军毕竟此前在不同地域作战,双方首次配合,各方面都有些摩擦。

洛阳战役两个月后,刘邓在南洋召开豫西作战总结大会,邀请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参加,陈士榘也没有客套,在会上大谈了一番经验。

本来是介绍经验,可说着说着就变了味儿,华野装备水平比较好,重火力齐全,因此陈士榘在会上大谈三纵火力如何如何强。

在场不少中野干部面面相觑,心里很不是滋味儿,经历过大别山一战,中野确实被拖垮了,拖瘦了。

刘邓首长急忙出来打圆场:

“各个部队的打法不一样。”

也因为情绪上的对立,中野不少干部都批评华野,称陈唐兵团的三纵过于骄傲。以至于还有不少说法称,陈唐兵团在打洛阳时,炮击了两个钟头,粟裕为此还专门出面解释,没有炮击两个钟头,只打了一个小时。

不过,即便是只有一个小时,那也是相当大的消耗了。

洛阳战役后不久,华野、中野配合打豫东战役,此次战役也基本上是后来淮海战役的预演。

期间朱老总视察在濮阳整训的华野,粟裕曾当面提出弹药需求,朱老总同意部队过黄河时拿两个基数的弹药,北岸再放一个基数的弹药。

可在五月底,华野上报军区,所提出的的弹药需求却远大于这个数字,甚至要超过五六倍之多,这个数字不仅仅远大于军区生产,也远远高于各大野战军的消耗。

也难怪陈老总到后方视察,了解一发炮弹的生产成本后,回发出“我们农民负担太重”的感慨。

不过,豫东战役确实是一场结结实实的大胜仗,虽然后来有些出乎预料的变化,整个过程中,粟裕所受的压力其实不小,特别是黄百韬意外闯入后,胡琏、邱清泉也铆足了劲儿增援,华野也出现了不小的伤亡。

随着战争已近尾声,全国战场的形势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仗也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扣扣搜搜,毕竟在战场上多打一发炮弹,或许就能挽救更多战士的生命。

1 阅读:416
评论列表
  • 2023-10-14 10:11

    那时中央的侧重点是东北,还认为只要东北成了解放区,哪怕全国别的根据地都丢了,我们都能站住脚。根本就没想到华东会打得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