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主席自注:
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騷、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这首词的写作年月,据柳亚子和毛主席《沁园春·雪》前面的小序说:"次韵和毛润之初行陕北看大雪之作。"毛主席初到陕北看大雪,在1936年2月。上年12月25日,长征胜利结束不久,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接着,毛主席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不久,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抗日先锋队渡黄河东征,进入山西。在东征时,毛主席写了这首词。在这年的12月5日,鲁迅写了一个小幅,写《孩年残秋偶作》,说:"谏听荒鸡偏阅寂,起看星斗正阑干。上句说明反动统治区一片黑暗,听不见鸡叫声;下句说明星斗横斜,天快亮了。天快亮正是指延安革命圣地的光辉,将要冲破黑暗照耀中国大地。正在这个时候,毛主席指出当代的革命英雄,远远超过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唐太宗等英雄人物。
这首词的发表是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这年8月28日,毛主席从延安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在这期间,柳亚子有诗送给毛主席,毛主席写了这首词作答。这首词开始在报上发表,一时震动文坛,传遍全国。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国民党反动派正准备全面发动内战。毛主席指出当时革命发展的总趋势道:"中国发展的总趋势,也必定要变好,不能变坏。世界是在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历史的总趋势任何人也改变不了。我们应当把世界进步的情况和光明的前途,常常向人民宣传,使人民建立起胜利的信心。
同时,我们还要告诉人民,告诉同志们,道路是曲折的。在革命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物,还有许多困难。"(《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162页)当时国内很多人正在为国民党要发动全面内战担忧,毛主席发表这首词,就是给人民指出光明的前途,使人民建立起胜利的信心。这首词告诉人民,现在的革命英雄是无愧于祖国壮丽的山河的,是远远超过建立统一大业的秦始皇、唐太宗等历史上的英雄的。这也就是说,即使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革的人民还是能够扫清革命道路上的障碍,争取革命斗争的胜利的。
这样看来,这首词的创作和发表具有极深刻的意义。一般说来,词是反映作者的生活感受的。但毛主席这首词,反映了毛主席雄伟的气魄,壮阔的胸怀,给人民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对人民具有强烈的鼓舞作用,增强人民对革命胜利的信心。正当祖国陷在危亡的境地,绝大部分的祖国人民处在最黑暗的反动统治下,毛主席创作了这首词,指出了祖国光明的前途;正当国民党反动派要发动全面内战的时候,毛主席发表这首词,大大地增强了革命人民的胜利信心。这样革命的和有鼓舞作用的词,又写得这样雄伟壮丽,是难能可贵的。
再说结构。词的结构的特点是分片(词也有不分片的,如<十六字令》,比较少数),像这首词分成上下两部分就是两片。"片"就是"遍",音乐奏过一遍叫"遍",奏过一遍要停一下所以又叫"阕"。两片就是音乐奏了上片要停一下,再奏下片。这种音乐上的分片,在一般情况下构成了词的结构,就是上片和下片可以转换内容。像这首词,上片写北方的雪景,下片论今天的革命人物胜过历史上的英雄就是。上下片的内容变换了,"过片"要起承转作用。"过片"就是指下片的开头。象这首词的过片"江山如此多娇",一方面承接上片的写北方雪景的壮丽,所以说"江山如此多娇",实际上这个承接还有总结上片的作用。一方面开出下片,从江山的壮丽引出人物怎样才能无愧于江山的壮丽来,从而转入下片,所以这是个很好的过片。
除了过片外,过片上下的话也可注意。过片上面的一句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话强调雪景的美,强调"分外妖娆",才和"多娇"相应;要是强调境界的壮阔,就和"多娇"不相应了。还有,强调"分外妖娆"和下片相应。下片指出秦皇汉武的文采不够,也就是他们所建立的煊赫的功业虽然无愧于祖国江山的壮阔,但他们的文采不足是有愧于祖国江山的秀丽。正由于秦皇汉武文采不足,所以上片要强调江山秀丽的一面,强调"妖娆"。过片由江山的多娇引出英雄人物来,所以过片下一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把词的内容从赞美江山转向人物方面,开出下片的内容来。
再看词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国"就是北方,"国"字有区域的意思,北方的广大区域叫"北国",京都这一区域叫"京国"。毛主席《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三十一年还旧国"的"旧国",就是旧京,故都。这句写北方雪景,用"风光",透露出对雪景的赞美,不以北方的冰天雪地为苦,带有欣赏的喜悦心情,所以说"北国风光"。那是千万里冰封雪飘,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的互文。用千万里极言北方的广阔,说明毛主席写北方大雪,眼光不局限于延安一地,是想象飞腾,意气豪迈,起句笼盖整个北方。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莽莽"本指草木茂密。雨势又大又密也称莽莽,如杜甫《对雨》:"莽莽天涯雨"。这里指雪的又大又密,承上句"万里雪飘"说。大河即黄河。顿失滔滔,立刻失去滔滔滚滚的波流,即完全冻冰了。顿,顿时,立刻。这话承上句"千里冰封"来。上下两句就结合得这样紧密。上句是想象整个北方的雪景,长城和黄河在北方景物中有代表性,所以想象登上长城望去,长城内外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大雪,想象黄河的上下游都已冻冰。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脉和高原也是引人注意的北方景物,这里结合它们来写雪景。高低起伏的山脉象在舞动的银蛇,蜿蜒曲折地在游走;秦晋高原象在奔跑的蜡象。不说"山似舞银蛇,原如驰蜡象",即不用表比喻的"似"如"字,是比喻中的隐喻。在隐喻里,作为比喻的"舞银蛇"和被比喻的"山"这两样还都说出;在"银蛇""蜡象"里运用比喻中的借喻,即光说个比喻而被比的东西没说出。实际是用"银""蜡"比雪,但只说"银""蜡"而不说雪,所以是借喻。"山"和"原"是静止的,从静中看出动来,是因为站得高看得远,视线不被一座山或一个高原所遮住,看到山脉的高低起伏,看到无数高原的起伏,视线跟着山脉或高原的高低起伏奔跑,所以有山舞、原驰的感觉。雪天云密显得天低,望得远一些,就看到山和原跟天相接,所以有要跟天公比高的感觉。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到晴天,看到红艳艳的太阳和雪裹着的大地山河互相照映,格外显得娇艳。原是红日似红装,雪地如素裹,不说红日雪地,用红装素裹来代,所以这里也是借喻。这词前面写北方雪景的广阔雄伟,这句写雪景的秀丽,显示祖国江山既有雄伟的一面,又有秀丽的一面。上片用这句结束,含有从雄伟转入秀丽的意思。
下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是承上片的长城、大河、山和原来的。江山多娇是兼指祖国山河的雄伟秀丽说,用"多娇"是承接"分外妖娆",有侧重秀丽的意思。用来引起下文,即只有那些既建立雄伟的功业,又具有秀丽的文采的人物,才无愧于祖国既雄伟又秀丽的江山。由于下文评论历代英雄人物有功业而文采不足,所以上文侧重祖国江山的秀丽一面。折腰是鞠躬,这里指倾心,佩服。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都是开国君主,汉武帝是建立煊赫功业的君主,他们在功业上都无愧于祖国山河的雄伟。但在文采上他们都显得不足,有愧于祖国河山的秀丽。"略输""稍逊"都是稍稍差一点。"风騷"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也指文采,是指跟武功相对的文治说的,文治含有政治、文化、教育等在内。天骄是天之骄子,汉朝人对匈奴单于的称呼,借指外族首领。"只识弯弓射大雕",指只有武功说的。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都过去了,数一数无愧于祖国的山河,既能建功立业又有文采的人物,还得看今朝的革命英雄。风流本指风的流动,喻影响大。风流人物指对时代有极大影响的人物,在这里指革命英雄。这里指出当代的革命英雄远远超过历史上的英雄。而历史上的英雄是指能建立统一大业或伟大事功的人物,今朝的革命英雄还要超过他们,这不就指出:在国民党政府出卖全中国、祖国陷入危亡的年代里,革命英雄却有冲破黑暗、挽救危亡、解放全中国的雄心壮志吗?不是在祖国陷入危亡的年代里,就预见到争取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预见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美好前途吗?那末这首词,不正是照耀黑暗年代中的明灯,给人民指出光明的前途,具有无限的鼓舞作用吗?
这首词,上片通过咏雪来歌诵北国风光的壮丽,把重点放在写壮阔上,写的都是壮阔的景物,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雪中的北方壮阔的原野;象长城、大河、山和原,都是壮阔的景物。把这些景物写出来,写得气势雄壮而又生动活泼,这里显出艺术手法来。写北方的原野,用千里万里来显示它的广阔。用冰封雪飘来写它的变化,就不显得凝滞了。写长城大河,进行描绘,写出它们的特色。写山和原,又通过比喻来突出它们的动态来。这就生动而不板滞。除了描写壮阔景象外,又结合雪景来写艳丽的景色,用红装素裹来衬出妖娆的风光来。上面写飘雪,下面写晴雪,都是咏雪。
下片从咏雪展开,承上片写河山的壮丽,发出议论。从河山壮丽引出"江山如此多娇",即由壮阔折入艳丽,把重点放在壮丽并重而后侧重艳丽一边,这就同写历史人物由武功和文治并重到侧重在文治上。就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来看,他们的武功是可以和祖国江山的壮阔相配的,但从他们的文治看,也就是从文采看,就配不上祖国江山的娇艳,从而转到今朝的风流人物,功业和文采并擅,才可和江山的壮丽相配了。这样的议论既是歌颂今朝的革命英雄,也是贬低了历史上的英雄,通过这样对比,来贬低封建社会的英雄人物。
这首词的词牌是《沁园春》,题目是《雪》,也就是咏物词。从这首词里,可以探索一下毛主席是怎样咏雪的,也启发我们怎样写咏物的题目。为了帮助理解,试引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二中论咏雪诗的话作参考。
退之雪诗"随车翻编带,逐马散银杯",诚不佳。然欧阳永叔、江邻几以"坳中初盖底,埋处遂成堆"为胜,亦琐细而无味也。王若虚谓二公之评实当。李西涯又谓其"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为意象超脱到人不到处,此亦如菖蒲范之各有嗜好欤?
门人苏养吾问:"雪诗何语为佳?"予曰:"王右丞"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语最浑。然老杜'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渚云'次之。他如'独钓寒江雪','门对寒流雪满山',童子开门雪满松',亦善于语言者。"苏生笑曰:"独遗陶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何也?"予曰:"此二语亦六朝时吐属耳,非陶公造极之言,故不喜称说。然六朝人'山明望松雪''山寒微有雪'二语,高秀不群,唐人仓卒未易到也。……"
这里举出咏雪的诗句,指出哪些是写得好的,哪些虽然经名人称引,其实是写得不好的。这里也接触到怎样才算好的问题,不妨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毛主席的咏雪词。
先看写得不好的例。韩愈《咏雪》诗:"随车翻编带,逐马散银杯。"车子在雪地里走,车轮在雪上翻出两条白的带子来;马在雪地里走,马蹄在雪上印出一个个分散的银杯来。这两句写得很用心,但没有写出一种境界来,没有感情,所以虽刻划而不好。同诗:"坳中初盖底,埋处遂成堆。"雪在洼地里开始盖没了底,在土堆上便已成了雪堆。
说这两句比前两句好,大概指从洼地到土堆,眼光看得远些。但这两句还是没有意境,琐细无味。同诗:"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穿过小隙缝有时雪花双双透入,堆在高处的雪忽然跌落下来。说这两句比前两句好,因为它写出了人们不注意处。但还是缺少意境,所以不佳。把这两句说成好得不得了,正象喜吃切碎的菖蒲块茎,说明他的口味不正了。陶渊明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侧着耳朵听不到一点声息,眼里看到一片洁白。这两句写得很工,但也缺少意境,所以不是陶诗中最好的句子。
再看写得好的例。王维诗:"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隔着窗子听见风吹竹声,开门一看大雪满山。下一句"雪满山"境界开阔,开门看到这种境界,有出于意外的惊喜感情。杜甫诗:"朔风吹桂水,大雪夜纷纷。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渚云。"杜甫在船里雪夜怀人,想象南楼的月照到船里来,表达友人对自己的怀念。由于雪大,看不到月,但友情还很深切,还是托月亮暗暗度过来。由于雪大,感到北渚云寒。这两句写雪,写得很有情意。
这两句不如王维那两句的浑成,但情意胜过它。柳宗元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出一种静寂的境界。韦应物诗:"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写出一种清寒而阔大的境界。"童子开门雪满松",是"开门雪满山"的转化,"雪满松"可以入画。"山明望松雪","山寒微有雪",由于山色照耀,才注意望出去,山上的松树都盖着雪。感到山中寒意,才注意到有微雪。这几句都有境界,有感受。
这样看来,咏物诗要是执着在物上用力刻划,就容易写得琐细而缺乏情意,即使象韩愈那些诗句也不行。要是写出一种境界,写出作者的情意来,这样才有诗味,才成为好诗。经过这样比较,就可以明显地看到毛主席的咏雪词,就上片说,有三点好处:第一,写出既雄伟壮阔而又秀丽的境界。上片写的,不论是千万里冰封雪飘,是长城大河的雪中景象,是山舞原驰,是比喻红日和雪后大地的红妆素裹,都极壮阔。这种阔大境界,远远不是"开门雪满山"之类的诗句所能比拟。再就红妆素裹的秀丽说,也远不是"雪满松"或"山明望雪松"所能比拟。
再说前人的诗写得境界阔大的或欠秀丽,写得秀丽的或欠阔大,这两美不容易结合。毛主席这首词写得既境界壮阔而又极为秀丽,这就更为难得了。第二,既写得浑成而又刻划。写北国的冰封雪飘,写长城大河,大气包举,是浑成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写雪景又刻画得极工。
就上面所举的例句看,写得浑成的诗句不刻划;写得刻划的诗句琐细而不浑成。但毛主席着眼在北方的山脉和秦晋高原,所见者大,所以虽然刻划得极工还是境界阔大,形象鲜明;加上把静态写成动态,更增加了艺术魅力。第三,既有境界而又情意深厚。就上面所举的例句看,有境界的诗也有情意,但一般只是反映喜悦的情绪,不够深厚。这首咏雪词不同,在对祖国山河的赞美里含蕴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是植根于人民之中跟伟大的革命精神结合着,所以能在极黑暗的年代里看到祖国无限光明美好的前途,这种感情极为深厚。
好的咏物诗,往往不停留在物上,是通过物来写出深刻的思想意义,毛主席的咏雪词正是这样。这首词不光是咏雪,是通过咏雪来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不仅这样,还通过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引出英雄人物来,从而赞美今朝的革命英雄。这样咏雪,不停留在物上,写出深刻的思想意义,这是最高的咏物词。通过咏雪来写祖国山河的壮丽,可以运用景物描写;从写祖国山河的壮丽转到赞美今朝的革命英雄,光运用景物描写就不够,这就需要议论。
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中何无议论。老杜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蜀相》《咏怀》《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伦父(庸夫俗子)面目耳。(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下)
这里指出诗的议论的特点,要有情韵。就是抽象的议论在诗里不适用,有情韵的议论有时是必要的。怎么叫有情韵的议论呢?就这首词说:一是结合具体的人或物来发议论,象结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人物,结合弯弓射大雕的形象,这些都不是抽象的。二是运用对比、含蓄的修辞手法来立论。把历史上的英雄和今天的风流人物作对比,通过对比来突出今天的风流人物。对历史上的英雄指出他们的文采不足,对今天的风流人物怎样,却含蓄不作具体说明。这种对比含蓄手法,加强了词的情韵。三是议论和描写结合,下片中的议论是和上片中的描写密切结合着的,经过上片的描写,结合下片的议论来表达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这样特点的议论,它不是抽象的,是很富有情韵的词的议论。
近代诗人柳亚子《沁园春·雪》跋: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李楠枫,你比柳亚子先生更有学问?
李某人,自称作家,却是个蠢货
这首词气势磅礴无人能比,那些小丑岂能评价得了。
李楠枫哗众取宠而已!
小丑无知无畏。唉该打一枪。
这汉奸估计和最近捧胡适的汉奸们是统一群汉奸
这个李楠枫是个什么货色?自戴的作家帽子,通过评论伟人的这首词,更显示出他的文学水平低下。就一普通文人而已,能算狗皮作家。
李南疯:柳亚子是谁?
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丒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李某楠及李某的无脑点赞者,醒醒吧,这才是对诗词歌赋的评论,有理有据,赞小编👍
跳梁小丑,不知天高地厚!
李楠枫不过是蹭热度
蚂蚁见了大象说你长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没我高呀。
问的好!
1、不仅仅是说比柳亚子高明,而是整个民国文人; 2、正常文学批判,未尝不可。但对于受全国人民尊重的毛主席作品,且是举国公认的杰作提出批评,用词和语气能不能委婉质疑,况且李本人并非知名大家; 3、李既非大家,又对领袖作品出言不逊,其动机如何,因为这个鸟蛋多半不是文学评论家。所以问题来了:①为什么只毫不恭敬地恶评毛主席的作品?而对别人的作品从无尖锐批评,如类似贾大小姐屎尿体文章。②是想借此出名还是受境外势力利用?③故意贬低、诋毁德高望重的开国领袖,绝大部分国人都不答应,请严查此人,严肃处理,绝不是取消会员资格那么草率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