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玑巷:为何被称为岭南人的“耶路撒冷”?

历史有一林 2024-04-13 07:32:41

在我国人口迁徙史上有这样一句话:“北有洪洞大槐树,南有南雄珠玑巷”。如果说大槐树是国人的“根祖圣地,华人老家”。那么南雄珠玑巷就是岭南人的“耶路撒冷”!

南雄古名雄州,是广东韶关下的一个历史名县,南雄北的大庾岭梅关,向来是南北交通要道。赫赫有名的珠玑古巷,就座落在今雄余公路的旁边。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古老街巷。全长1500多米的路面,全用鹅卵石砌成。巷内有石塔、门楼、碑刻等多处古迹,其中有一块镌有“珠玑古巷,吾家故乡"八个字的石碑,可以说是凝聚着令广东、海南、香港、澳门以及众多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对祖先发祥之地的无限眷恋之情。

关于珠玑巷的来历,有两种讲法。一说此巷在唐朝时原称敬宗巷,因为巷内出了一户“七世同居”的张姓大族,皇帝为表彰他们的“孝义”,特赐珠玑一串,从此便把巷名改为珠玑。另一说北宋时开封府有一珠玑巷,后来金人攻陷开封后,中原衣冠举族南渡,不少人定居在此,为表示不忘故土,便将这里取名为珠玑巷。

古老的珠玑巷为何会成为广大岭南与海外华裔的寻根之地呢?在众多的族谱资料里,都大同小异地记载着这样一段传奇故事:南宋时,皇宫里有个美貌的宫人苏氏因奏乐失调,被贬冷宫,遂潜逃出宫。逃难途中,被外出运粮的南雄保昌县牛田坊富民贮万及收为侍妾,改姓胡氏。

皇帝发现苏氏失踪后派人四处寻访,寻找多年都无结果,便奏请皇帝销案。不料后来黄贮万的一个仆人刘庄因与主人发生冲突,竟前往官府告密。当初负责寻访之人闻讯后大惊,担心皇帝责其欺君,便决定行灭口之事。办法是先伪称保昌县牛田坊有盗贼啸聚,残害良民,然后请准圣旨,调兵剿灭。

珠玑巷的位置正在牛田坊内,当有人将此消息传进巷内后,顿时风声鹤唳。苏氏自悔牵连无辜,马上投井自尽。另有罗、湛、郑、张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等33个姓氏一起出逃。他们逃到了广东香山县黄大良角定居下来,并按原先的约定相互通婚,相互扶助,最终繁衍成珠江三角洲流域的众多家族。

后来广东许多姓氏的族谱里,都载有《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而事后人们在苏氏投井处建造的纪念性石塔,迄今仍矗立于珠玑巷内,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民俗专家考证,这段情节生动的传奇,自明朝起就已经从口耳相传过渡到文字记载。它所反映的历史真相是北宋末年金军攻陷汴京后,中原士民纷纷南逃,其中一部分随哲宗遗孀隆祐太后流亡赣南。当赵构在杭州立足后,隆祐太后前往投靠。跟随她的那部分中原士民则在动乱中更南渡大庾岭,寄寓南雄,其后再流寓于珠江流域一带。

到了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原先寄寓南雄等地的中原后人又再度结伴逃亡,分散广东各地,三十三姓九十七家一起出逃的故事,大抵就是这次迁徙活动中的一段情节。根据广东一带的家谱族谱资料看,标记从南雄南迁的百姓不止33个姓氏,还有其他姓氏,截止当前加起来一共有183个。

实际上,面积不大的珠玑巷,当然不可能同时拥有如此众多的姓族以供南迁。但因为它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肯定会给经此南徙的移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岭南移民的后代都将它作为精神上的桑梓,赋予动人的传说,寄托无限的眷恋将本姓的发祥之根寻溯到此。

目前,珠玑巷后裔遍布全球,繁衍人数超7000万,每年有30多万人回来寻根问祖、旅游观光,各界贤达还成立了“南雄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绝大部分广东人“述故乡必曰珠玑巷”,老的珠玑巷,已成为岭南“百家姓”的一个朝宗圣地。

0 阅读: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