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邵毅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5月版。
内容简介从凡俗的日常世界中发现美,是中国诗歌的智慧。在《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中,复旦大学邵毅平教授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我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在随兴的漫谈中,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该书初版在大陆曾热销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此次又经作者全新修订,并推出精装收藏版。
该书主要诠释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呈现的智慧,分为“诗艺篇”、“时间篇”、“空间篇”、“自然与超自然篇”等四编。就诗歌形式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抒情、意象、诗律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就诗歌内容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时间观、季节观、人生观、历史观、政治观、乡土观、爱情观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
目 录初版前言
诗艺篇
第一章 抒情的智慧
抑制对神的关心而只凝视人间的文学
它常常是由偶然的事件所激起的
只有短诗给他留下最明确的印象
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重要东西之一
一种中国智慧的芳香
他们的诗歌往往给人以普遍的与非个人的印象
仿作是中国一切艺术的富有魅力的特色之一
第二章 意象的智慧
夕阳无限好
柳色黄金嫩
夜半钟声到客船
楼船夜雪瓜洲渡
朝辞白帝彩云间
象征是中国古诗的生命
奈寒惟有东篱菊
第三章 诗律的智慧
诗型
平仄
对偶
句法
时间篇
第四章 时间观的智慧
人生忽如寄
花开堪折直须折
暮去朝来颜色故
明年花开复谁在
此生此夜不长好
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五章 季节观的智慧
人生几何春已夏
满地芦花和我老
人生看得几清明
第六章 人生观的智慧
荣名以为宝
服食求神仙
思为双飞燕
先据要路津
为乐当及时
纵浪大化中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第七章 历史观的智慧
无情最是台城柳
旧时王谢堂前燕
商女不知亡国恨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空间篇
第八章 政治观的智慧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一将功成万骨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振衣千仞冈
适彼乐土
第九章 乡土观的智慧
远行不如归
每逢佳节倍思亲
日暮乡关何处是
明月何时照我还
近乡情更怯
却望并州是故乡
不知何处是他乡
第十章 爱情观的智慧
他生未卜此生休
同来望月人何处
春蚕到死丝方尽
有情安可别
卧看牵牛织女星
第十一章 生活观的智慧
悠然见南山
夜雨剪春韭
拄杖无时夜叩门
春眠不觉晓
劝君更尽一杯酒
自然与超自然篇
第十二章 自然观的智慧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景物如初情自老
已是黄昏独自愁
芳草离离悔倚阑
疑此江头有佳句
古人今人若流水
心与广川闲
落叶哀蝉曲
第十三章 超自然观的智慧
天若有情天亦老
嫦娥应悔偷灵药
几回天上葬神仙
诗成泣鬼神
魂魄不曾来入梦
家祭无忘告乃翁
重版后记
三版后记
初版前言“智慧”之类题目的写作,也是对作者本人智慧的一个考验。“画虎不成反类狗”(《后汉书·马援传》),弄得不好,它就成了一个陷阱,适足以显出作者的愚蠢。不过,即使难免此厄,我还是打算一试。
明吴勉学刻本《后汉书》
本书所说的“诗歌”,主要是指中国的古典诗歌,它的范围不仅包括近体诗和古体诗之类狭义的古典诗歌,也包括词、曲之类广义的古典诗歌,有时还偶尔涉及一些其他的韵文样式。
要为本书所谓的“智慧”划定一个范围,相对来说就要困难一些。正如一个人举手投足之间,在在都显示出其精神脾性一样,中国诗歌中小至一个词语的选用,大至形象思维的运演,也自然无不反映出中国诗人的智慧。
本书只是选择了若干我们认为较具中国特色的侧面,来浮现中国诗歌中所表现的中国智慧的方方面面。不言而喻,换一个作者,也许会作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因而读者不必对本书的选择过于认真。更何况所谓“智慧”,本身也属于那种“可感难言”的东西之一,要说它对我们会特别垂青,那也是我们所不敢奢望的。
类似本书所要处理的内容,原本是不必划分什么章节,从而给活泼泼的“智慧”的表现强套上人为的框框的。不过分类也只是人类试图认识事物时所采用的不算最拙劣的手段之一,因而我们还是依所述内容的性质,大致上将各篇归了归类。
《诗骚百句》
第一编“诗艺篇”,涉及的主要是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表现出来的智慧;其余三编,则主要涉及中国诗歌在内容方面表现出来的智慧。
第二编“时间篇”,主要想谈谈中国诗歌中所表现的时间意识的特点,它被认为是中国诗歌的抒情源泉之一,并潜在地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季节意识、人生意识和历史意识。
第三编“空间篇”,却与“时间篇”的如实取义不同,而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即想谈谈中国诗歌中所表现的广义的人际关系(个人与群体,人与乡土,男人与女人,人与生活)的特点,而不是想说中国诗歌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第四编“自然与超自然篇”,则涉及了中国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类与自然及超自然关系的特点。这只是一个非常随意的分类,而且编以下的章、章以下的节的分类就更是如此了。
《中国文学特别讲义》
由于本书涉及了一个颇为广阔的范围,因而我们的论述不可能完全建立在个人第一手研究的基础上,这样,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就是必不可免的了。对于本书所借鉴的各种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将在书中随处指出;至于本书在整体构思上所受到的各种潜在影响,则我们只能在此表示一个总的感谢了。
在这中间,我们尤其注意听取海外汉学家们的意见。这倒不是因为出于“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心理,而只是因为意识到“认识自己要借助别人的眼睛”这个道理。
海外汉学家们的看法,也许难免有隔靴搔痒或偏至不公之处,但因为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与我们迥然不同,因而也许能更敏锐地觉察到许多为我们自己所熟视无睹或习焉不察的问题。
本书不是为专业读者而写的,也不是一本导论性质的书,它仅仅想提供一些个人角度的见解。因此想要在考试中得到高分,或者想要获取一些“标准知识”的人,都没有必要来读它。
本书的例证将尽量选取一些名诗名句,以期使本书也能稍稍具有一点鉴赏读物的功用。不过所引诗歌仅限于与所述内容有关的部分,不一定引全,也不使用省略号,这一点要请读者注意。
《如何阅读文学经典》
大多数的小标题都选用了文中所提到的诗歌中的诗句,因为我们相信,在概括该节的内容方面,这些诗句也许比我们所能说的要更为简洁生动一些。
本书的写作使我度过了一段值得回忆的时光,现在它将要离我而去,我希望它能在读者中间找到朋友和知音,我也愉快地期待着来自读者的批评和反应。
邵毅平1991年4月1日(愚人节)识于复旦大学2007年12月13日改于沪上胡言作坊
三版后记本书自修订重版以来,转眼又是十五年过去了,距初版发行,则更是已经三十多年了,可读者的厚爱仍一如往昔,这也是继续推出三版的理由。
此次三版,调整了一些文字格式,补充了若干文献资料,其他均未作变动。
《诗歌:智慧的水珠》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战后中日两国汉字简化分道扬镳,造成中日两国的简体字各自为政;日本出版物引用中文文献时,从来不会使用中国简体字,而是一律采用日本简体字;所以我一贯主张,为对等起见,中国出版物引用日文文献时,对于其中所夹用的汉字,也应一律采用中国简体字。同时,也是拙见以为,汉字就是汉字,绝对不是外文,不必迁就异邦。为此,本书日文文献里夹用的汉字都采用中国简体字(标点符号也作相应处理)。
此外,本书基数词用汉字数字,序数词用阿拉伯数字;中历日期用汉字数字(包括东亚各国曾使用者),西历日期用阿拉伯数字,中西合璧日期混用两种数字。又,此次三版,恢复采用本书大陆版初版书名,与《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为姊妹篇。
三四十年前,国门洞开,各种新思潮、新学说铺天盖地而来,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学人于此,既不乏汲取新知以湔洗旧耻的勇气,也难免抱有“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心态。本书自然也难以免俗,留下了那时代的痕迹。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是耶非耶,且留待后人平说。
《中日文学关系论集》(修订本)
感谢王鹤女史的精心编辑,让本书得以新的面貌问世,继续取悦关爱本书的读者。
邵毅平2023年5月22日识于沪上圆方阁
作者简介邵毅平,江苏无锡人,1957年生于上海。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中国古典文学、东亚古典学。著有《论衡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中国古典文学论集》《中日文学关系论集》《东亚古典学论考》及“朝鲜半岛三部曲”等二十余种。译有《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等多种。编有《东亚汉诗文交流唱酬研究》。为复旦版《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新著》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