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我打不了那么些胜仗。”
粟裕将军对自己的老战友刘先胜的评价,虽然是谦虚之语,却也从侧面看出刘先胜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图|1947年孟良崮战役,粟裕、陈毅、刘先胜等人合影(刘先胜曾任新四军第一师参谋长,苏浙军区参谋长、华中军区参谋长、华中野战军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
可很遗憾的是,刘先胜晚年却很少谈自己打仗时候的事儿,特别是当着子女的面。
刘先胜的小儿子刘强在父亲晚年时,准备了一个小录音机,准备让父亲讲讲自己年轻时打仗的经历,可没想到的是,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导致了这件事没能办成。
1977年10月,刘先胜携夫人重游当年打仗的地方,本来刘强也是想借着这次机会,听父亲讲讲过去的那些事儿。
可当时刘先胜已经疾病缠身,特别是哮喘病异常严重,加上旅途中有些过度劳累,医生也出面劝说,让刘先胜放弃游览,回去养病。
只是刘先胜当时倔脾气一上来,谁劝也不听,一次洗澡前,刘先胜身体有些不适,预先吸了氧预防,结果没想到,洗澡洗到了一半,刘先胜哮喘病突然发作,呼吸急促,因当时携带的氧气在洗澡前已经用完,尽管家里人紧急通知了救护车,但最终还是没挽救回来。
后来孩子们谈起这件往事,还忍不住感慨:
“性格决定命运,老爷子一辈子都是急脾气,和毛泽东很像,生病了都不肯听医生和家人劝,最后延误了病情,最终离开了我们。”
一也因为刘先胜突然去世,导致了家里人对他过去战争年代的事迹了解很少,唯一能够清楚的也就只有他生活中的一些事儿。
“严厉”、“脾气大”、“严格”
图|刘先胜刘先胜的脾气不仅仅是对家人,就连对自己的战友也是如此。
据刘先胜战友回忆,有一次他曾和陈老总拍了桌子。
1939年9月刘先胜被调往江南抗日义勇军任政治部主任。
从这年二三月间,江抗遵照中央指示“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叶飞率领的老六团融入江抗后,短短五个多月的时间,江抗从原来的1000多人发展至5000余人。
不仅如此,江抗的武器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每个班一挺轻机枪,每个支队(相当于营)有两挺重机枪,江抗总指挥部还建立起了两个重机枪连。
同年11月,江抗部队转移至扬中休整,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听说江抗的情况后,特意到扬中视察。
陈老总注意到,江抗的武器装备好的出奇,就想抽调一部分装备,支援其他的新四军部队。
对于一支队伍而言,武器装备是制胜的法宝,特别是在抗战时期,自身用尚且不够,更遑论支援其他部队。
时任江抗第二路二支队支队长廖政国想了个歪主意,他把缴获的机枪全部拆散成零部件,装进麻袋里,让炊事班用担子挑着走,企图瞒天过海。
可这件事儿不知怎么被传了出去,陈老总得知以后,气得大骂:
“江抗某些将领是本位主义。”
图|陈毅刘先胜那时不在部队,回来的时候不凑巧赶上了陈老总大发雷霆,不明就里的他还以为是陈老总乱发脾气,心里颇有些委屈,气得和陈老总直接拍了桌子:
“你为什么骂我们?”
刘先胜是后来才知道,廖政国瞒着他玩儿了一些“花活儿”,顿时有些不好意思,后来他向陈老总当面致歉。
这件事后来被大伙当成谈笑的谈资,时不时的就拿出来说一说,成了刘先胜一生革命生涯中,最知名的经历。
二刘先胜这个急脾气,让他在战场上无往而不利,却也让身边的人吃了不少“苦头”。
刘先胜的长孙刘亚从小就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后来他谈起爷爷,从来都不是讲爷爷生平的战斗事迹,因为爷爷生平从来也不说:
“似乎在爷爷心目中看来没必要。”
可一聊起刘先胜的脾气,刘亚却有说不完的话。
因为爷爷对他,从来不像是现在的爷爷对孙子那样,是隔辈儿亲,孙子快骑到爷爷头顶上了,刘亚对爷爷很怕,因为刘先胜对于小辈儿看不惯的行为,不仅仅是教育,脾气上来更是直接开骂。
刘亚就挨过爷爷不少骂。
刘家人对一件事印象特别深刻。
刘亚小时候就知道自己爷爷是“司令员”,是个“大官”,有一次灵机一动,就像用爷爷的特权去免费看电影。
当时刘亚进电影院没买票,被工作人员拦住,他歪着脑袋回了一句:
“我爷爷是司令员。”
本来这件事瞒得很紧,可不知道怎么的,还是被刘先胜知道了。
刘先胜先是把孙子叫到身边,又铁青着脸把大儿子刘春生(刘亚的父亲)也叫到身边。
当着这爷孙俩的面,刘先胜先是狠狠给了孙子两巴掌,然后又对大儿子一顿训斥:
“你是怎么教育子女的。”
面对父亲的教育,刘先胜的大儿子不敢吭气,只能乖乖地站在一边,还要不停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事后刘先胜拉着刘亚的手,语重心长的教育:
“你既知道了爷爷是司令员,就更要做个好孩子,要听爷爷的话,不买票就进去看电影,这是不好的行为,给爷爷、爸爸和妈妈丢脸,人家会说,司令员的后代不守纪律,你懂吗?”
刘亚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连连点头,后来再也没有做过出格的事儿。
刘亚的夫人吴亚萍对“老爸爸”刘先胜印象也很深,吴亚楠的父亲是刘先胜的战友,因此两家关系一直不错,吴亚萍在没结婚之前,也常到“老爸爸”家里去玩儿。
吴亚萍记得,自己去“老爸爸”(刘先胜在战友中年龄最大,因此战友的子女都叫他老爸爸)家里做客之前,母亲都要嘱咐:
“每次去他家玩,我妈妈都要叮嘱我,‘到老爸爸家要守规矩哦,一定要早起,要帮忙干活,不要偷懒。’因为他家规矩真的很多。”
刘先胜家里每天早上都要读报,按照规矩家里的所有人包括警卫员、客人都要参加,无故不准缺席。
吴亚萍有一次到上海出差,住在老爸爸家里,那时上海商场里的商品丰富,种类齐全,同事们都托他捎东西。本来吴亚萍打算第二天就到商场去,可没想到脚才跨出大门,就被叫回来参加读报大会。
读报大会的时间可长可短,吴亚萍很焦虑,因为她时间本来就紧张,这么一来不知道会耽搁多少,她拉着身边“老爸爸”的夫人陈子贞商量:
“我能不能先出去。”
尽管话说的声音很小,可还是被刘先胜听见了,他放下报纸,面无表情的说了一句:
“有些同志不要讲话,要专心听讲。”
吓得吴亚萍也不敢再提出去的事儿。
不过,刘先胜只是对自己家人严格,估计那会儿已经把吴亚萍看成是自家人了,要知道在许多战友子女的回忆中,“老爸爸”对自己都是很“溺爱”的。
三刘先胜的儿子刘强在采访时回忆往事,曾坦言:
“有件事藏在我心里,愧疚了一辈子”
刘强记得自己小时候因患肝炎住在军区总院治疗,那时能在军区总院看病的,多少都是军区干部,有些干部家庭出身的孩子,有时不免淘气,爱攀比,攀比双方父母官职谁大谁小。
一次,刘强隔壁病床小朋友的父亲来医院,他跟人吹嘘:
“他爸爸还没有我爸爸的老警卫员官儿大。”
这件事后来又被人举报到军区并被军区通报,因为军区不知道刘强的父亲是谁,所以通报里面没写名字。
这件事闹得很大,在全军区引起了议论,大家都在猜测是谁?
刘先胜听说了这件事,也回家去问刘强:
“是不是你说的这句话?”
刘强那时吓坏了,平常父亲对自己教育就那么严厉,要是知道这件事是自己干的,挨顿骂说不定都是轻的,可能还得挨顿打。
因为害怕惩罚,刘强对父亲撒了谎:
“不是我说的。”
这件事情刘强一直搁在心里,虽然他也很像忘了,却怎么也忘不了,他始终记得父亲严肃的脸庞,谆谆教诲,以至于时隔多年,仍然感到愧疚。
父亲的教育是很严厉,和在时隔多年后,刘强回忆起来,却对父亲满是感激。
刘强记得,自己的父亲是高级干部,组织上专门配备着一辆汽车,但刘先胜从来不让自己的亲人、家属去动用这辆车。
后来刘强参军,是刘先胜送儿子到人武部去报道,后来几次回家探亲、回部队,刘先胜从来都不让用车,而是让儿子自己去坐公共汽车。
刘强始终记得父亲对自己的教育:
“要发扬革命传统,做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
刘强后来与友人谈到这件事,还忍不住感慨:
“家父作为开国将军,有自己的专车,可他不用专车送我,他从不利用他的权力做为我牟私利的事情,严格的家教影响了我一辈子。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
刘先胜生平从来不提自己过去战争年代的事儿,或许也是不愿意摆自己过去的功绩,可这后来也成为一个巨大的遗憾,到人生最后关头,刘先胜连一句遗言也没留下,让人不禁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