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军衔是一个军人的荣耀,一定程度上代表对军中对个人贡献,以及军队领导人对一个人的认可。
我国在1955年授予军衔的时候,产生了赫赫有名的开国十大元帅犹如彭元帅等等,元帅也是代表着军中最高的军衔,当时有名的将领那么多,元帅却只有十个。
而在元帅之上,则是大元帅,当时人民代表大会一致觉得应该授予主席大元帅军衔,只不过主席拒绝了,所以大元帅这个军衔在我国一直没有被授予。
不过我们也清楚,军衔这个东西是不能胡乱授予的,不然会产生混乱,从而消磨一些高级将领的积极性,可偏偏在民国时期,国民党的军衔可以说是非常混乱的。
委员长直言,上将多的数不清了
在民国时期,尤其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以前,军队的军衔是非常混乱的。很多人稍微有一点点战功就可以授予比较高的军衔。
这就导致了当时一些人凭借自己的小小战功以及自己的人脉关系,又或者是会说话会做人讨得上级喜爱,就可以轻轻松松当上一个将军。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时候,针对民国军队存在的种种问题,委员长亲自开了一场会议,很多上将中将都参加了。
会议中委员长毫不客气地指着座位上的各位将军,说他们有些人,德不配位,明明非常普通却因为一些关系成为了将军,并且现在坐在了这里。
他直言国民党军衔授予太过于容易,上将多的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个了,更不要说中将什么的,军官多到可以组成一支强加团了。
为改变现状,调整上将军衔
之后委员长亲自下令改变现状,但是撤销或是降低一些人的军衔肯定是不现实的,搞不好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之后国民党的上将军衔开始划分等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而这个特级上将是国民党最高军衔,相当于大元帅。所以刚设立完委员长就自己授予自己了,十分风光。
作为最高军衔,特级上将自然就只能由一个人担任。而其他军衔在人数上的设立,尤其是上将军衔,委员长也严格的规定了人数。
如果是拥有上将军衔的人满人了,就只能呆在中将军衔,除非是等上将中有人死了或者犯了重大罪行被削减、剥夺军衔,否则无论如何都不能晋升上将。
中将积累数量大,职位跨度大
经过委员长的一番对军衔的精心调整后,上将的数量尤其是高级的上将数量确实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随之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中将的数量开始多如牛毛了。
因为很多真正有大功的人,本来是有资格晋升上将的,但是因为上将对人数有着严格的限制,所以只能停留在中将,无法顺利晋升。
而在国民党军队中,中将们在担任这个军队职务的时候,却存在着职务与军衔不对等的情况下,有的时候职务相差很大。
就比如军长这个职务,其实是和中将这个军衔是比较匹配符合的,但在军长之上,什么总参谋、副参谋甚至是地区司令,这些本来是对应上将军衔的,却还是一个中将。
而至于军长往下,一个师长作为中将其实也还说得过去,特别是像一些领导整编师的将领,其实和军长这个职务已经是相差不大了。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有些人数很少的、实力很弱的师,其师长还是个中将。更有甚者,有个别的副师长也是中将军衔。
所以因为这个晋升上将的名额被把控地很严格,就导致了中将军衔的人越来越多,横跨职务非常巨大,这也是国民党军队治理混乱的一个表现。
结语
这项制度,自从委员长亲自下令以来,就几乎没有人能够去打破,只能遵守。
我们都知道委员长有一位心腹爱将,他就是陈诚。连这位深受委员长喜爱的将军都只能在中将一直待着,可见委员长对上将的授予制度还是非常看重的。
相比于国民党这边军制混乱,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就显得非常的井然有序,就拿这个对比,最后国民党败逃其实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