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父亲走后6年不见继姐,我婚礼那天她来了:好久不见

夏天里聊生活 2025-01-04 20:00:38

■作者:夏天里的冰雹 ■素材:老杨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都说血浓于水,可人这辈子啊,有时候缘分真比血缘还重要。89年那会儿,我们铁西区的老棚户区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我是老杨,今年56。要说起这事儿,得从89年那个多事的夏天说起。那时候我刚从齐齐哈尔机床厂下岗,住在单位分的一室一厅里,每月120块钱的安置费,勉强糊弄日子。

记得那天是7月18号,天热得跟蒸笼似的。我躺在家里的竹躺椅上,听着院里的蝉叫个不停。楼下大妈还在喊:"卖冰棍喽,老冰棍,一毛钱一根!"突然,楼道里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接着就是急促的敲门声。

开门一看,是住四楼的老张。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老杨,不好了,你爸出事了!"

那一刻,我脑子"嗡"的一声。说来也怪,就在前一天晚上,我还梦见父亲穿着那件发黄的白衬衫,坐在门口抽着大前门,跟我说:"小杨啊,爸这辈子对不起你..."

父亲是82年再婚的。那年我22岁,刚分到机床厂当钳工。继母王芝兰带着个闺女小芳,比我大3岁,在邮电局干话务员。说起这个继母,倒也不能说她对我不好,就是总觉得差着点什么。

小芳倒是个懂事的,常给我带些邮电局的福利,什么进口罐头、巧克力的。要说起来,那会儿邮电局可是好单位,一个月工资能有147块,还有各种补贴。我在机床厂干得满头大汗,一个月才89块,还得经常倒夜班。

父亲是运输队的老司机,开解放牌大卡车。那年月能开大车的都是技术工人,一个月105块钱工资。可架不住他爱喝酒,发了工资准得去对面的杨记烧烤摊上整两盘羊肉串,再来二两散装白酒,美得很。

可这日子没过几年,单位就开始不景气了。先是运输队的车子越来越少,后来就传出要改制的消息。父亲整天愁眉苦脸的,酒喝得更多了。继母整天念叨:"你看看人家刘师傅,都下海做生意去了,你还在这死磕什么?"

89年初,父亲趁着政策还行,办了内退。可人刚歇没两个月,就跟我说他想自己买辆车跑运输。那会儿一辆二手解放车得三千多,他东拼西凑才凑了一千,剩下的就指望我这个儿子了。

我那时候也不容易,厂里已经开始放假了,就剩个基本工资。可看父亲那个样子,我还是咬牙从单位借了两千块。利息是按月算的,5分,一个月就得还100块。

谁成想,这钱还没捂热乎,父亲就出事了。那天他喝了酒,开着新买的二手车送货,在南关区的一个急转弯那儿,车子翻了。等把人送到医院,已经...

这事儿一出,继母就变了个人似的。才过了七七,她就带着小芳来找我,说要分房子。说是父亲生前答应了给她们娘俩一半家产,还说那两千块钱的借条也得我来还。

那阵子,我真是一宿一宿睡不着觉。楼下杨记烧烤摊的老板娘看我可怜,有时候收摊了会给我带点剩下的烤串。我就坐在那个旧竹躺椅上,看着对面楼上时明时暗的灯光发呆,心想这日子怎么就这么难呢?

房子是父亲结婚前就有的,40平米的老房子,一室一厅,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公用的。可房产证上确实有继母的名字,这是后来父亲补办的。就这么个小房子,住着还行,要分起来可就麻烦了。

小芳那时候倒是来劝过我,说:"老杨,咱们都别闹了,爸的走是意外,可人都不在了,再闹下去对谁都不好。"可我那会儿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觉得这继母和继姐就是来抢东西的,压根没把小芳的话听进去。

就这样,我们父亲走后的第一个月,这个原本还算和睦的家就散了。小芳从这个院子里搬走的那天,我躲在家里没出门。只听见楼道里"咚咚咚"的搬家声,还有继母叨叨的声音:"造孽啊,真是造孽..."

要说这事儿到底怨谁,现在想想也说不清楚。可能是我太倔,可能是继母太急,也可能是那个年代,每个人都不容易...

那时候,谁能想到,这一分开,就是整整六年。六年里,我连小芳的一面都没见着。直到95年我要结婚那天...

接着上回说到我跟继母、继姐分开的事儿。这一分开,就是整整六年。说到这儿,我得给大伙儿讲讲这中间那些个事儿。

89年那会儿,单位里跟我差不多情况的人可不少。记得有天在食堂打饭,碰见老李,他端着个搪瓷缸子,里头泡着两片馒头。看见我就说:"老杨,你说咱们这些人,算是赶上好时候了还是赶上差时候了?"

这话让我琢磨了好久。要搁在前些年,咱们这些产业工人可都是城市里的骨干,工人阶级铁饭碗。可这会儿呢?下岗的下岗,转岗的转岗。就说我们机床厂,原来一个月能出十几台机床,现在车间里静悄悄的,连个响动都听不见。

说起来那会儿也怪,父亲那3000块钱的债还没处理明白,又出了件事。有天我翻父亲的老皮包,居然翻出一张欠条,是找他老战友借的2000,说是要买车用。这么说来,那车子的钱还有另外一笔账呢?

我拿着这张欠条去找继母,她看都不看一眼,说:"死人的事儿,跟我有什么关系?再说了,那车不是已经报废了吗?"

这话说的,怎么听怎么不对劲。那车要是真报废了,保险公司不得赔钱吗?我就去找了交警队的老马,他翻了档案才告诉我:那车根本就没上保险,而且肇事地点也不在南关区,是在城郊。

这事儿越来越蹊跷了。我又去找当时在现场的目击证人,可那会儿都是晚上,又下着小雨,谁能看得真切?只听说父亲是自己把车开到沟里去的,当时车上好像还有个人。

正寻思这事呢,继母那边又来了新动静。她把房子挂到了房产所,要价一万二。那会儿40平米的老房子,市面上也就值八九千。我琢磨着这里头肯定有猫腻,就天天在房产所门口守着。

果然,没过几天就看见继母带着个男的来看房。仔细一打听,这男的是邮电局的科长,叫张建国。再打听,原来这张建国早就跟继母眉来眼去的,父亲在的时候就有人看见他们一块吃过饭。

这下我可来了气,直接去邮电局找小芳对质。可邮电局门卫说小芳早就调走了,具体去哪儿也不知道。我又去她家里找,可那边早就住了别人。

就这样,关于父亲的真相和小芳的去向,都成了我心里解不开的疙瘩。生活还得继续,我后来跟几个下岗工人合伙开了个修车铺,从自行车修到摩托车,再到汽车,手艺是越来越好了。

日子一天天过,到了93年,我这修车铺已经小有名气。继母那边倒是安静了,听说是改嫁给了那个张建国,搬到了新开发的小区。房子的事儿也就这么耽搁着,反正我住着,她们也懒得来闹。

要说这事儿还真有意思,94年夏天,有个开面包车的老张,说他认识当年父亲出事那天在场的人。那人说父亲确实是喝了酒,可不是他自己把车开到沟里去的,是被另一辆车给别下去的。

这话让我一下子站不住了。要真是这样,那这里头可就大有文章了。我赶紧去找老张要那个目击者的联系方式,可老张支支吾吾的,说那人早就去南方打工了。

就在我准备去南方找人的时候,单位来了个通知,说是要给我们这些下岗职工统一安置。这一安置,就把我给安排到了市运输公司当修理工。说来也巧,这运输公司就在父亲以前干活的老运输队旧址上重建的。

记得第一天去上班,我特意绕到父亲以前开车的那个老车库看看。车库还是老样子,墙上的标语都没换:"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角落里还堆着几个旧轮胎,上面落了厚厚的灰。

站在那儿,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带我来车库的情景。那会儿他刚学会开车不久,浑身上下都是机油味,可他特别骄傲,说:"儿子,你爸现在可是有技术的人了。"

这么一想,鼻子就有点发酸。说实话,这些年我虽然还记恨着继母,可对父亲的怨气也渐渐淡了。毕竟是自己的亲爹,就算他有千错万错,那也是我爹。

95年初,我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媳妇。她是百货公司的营业员,比我小三岁,性格温柔。相处没多久,我就觉得她特别懂事,也特别能理解我。只是每次说起我家里的事,她就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往前看。"

或许她说得对,可有些事儿,真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说到95年,那可真是个不平常的年份。这一年春节刚过,我就跟媳妇把婚事定下来了。要说这事儿还挺突然,可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该来的总会来。

我俩商量着把婚礼定在五月份,那会儿天气正好。记得去照相馆拍婚纱照那天,外头下着毛毛雨。照相馆在和平路上,是新开的,门口挂着"彩色冲印"的牌子。老板说现在流行欧式风格,让我穿个西装,媳妇穿件白纱裙。

这么一打扮,我自己都觉得别扭。想当年咱爸结婚,就穿个蓝色中山装,我继母穿件红棉袄,在单位礼堂照了张黑白照片,现在还挂在老房子的墙上呢。哎,说起这个,我又想起那些个过往的事儿了。

婚礼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起来了。媳妇这边要求简办,就在她们单位的食堂摆了十桌。要说这年头结婚也不容易,光是彩礼就花了我两年的积蓄,还是媳妇心疼我,说什么都不要太铺张。

可就在客人陆续到场的时候,我看见门口停了辆桑塔纳。这车在咱们这儿可不多见,一般都是单位领导才开得起。车门一开,下来一个穿着藏青色西装的中年男人,后面跟着个穿米色风衣的女人。

我眯着眼睛仔细一看,差点没站住。那女人不是小芳又是谁?六年不见,她好像老了不少,头发剪短了,显得更成熟了。

不等我反应过来,小芳就朝我走了过来。她手里拿着个旧皮包,就是父亲生前常背的那个。"老杨,新婚快乐。"她说这话的时候,声音有点发抖。

这一刻,说不清是什么滋味。我看见媳妇在远处朝我使眼色,示意我别闹出什么事来。可我心里头那个疙瘩,憋了这么多年,今天非得解开不可。

"进来说吧。"我指了指食堂后面的休息室。小芳点点头,那个开桑塔纳的男人也跟了进来。

"这是..."我看着那个男人。

"这是张叔,就是..."小芳顿了顿,"就是现在跟我妈一起过的那个张建国。"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么说,这些年小芳一直知道她妈妈和这个张建国的事?那父亲出事的时候...

小芳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从那个旧皮包里掏出一叠发黄的信封。"这是爸留下的。"她的声音很轻,"那天晚上,他就是去找张叔理论。"

张建国站在一旁,脸色很不好看。"老杨,你爸的事,说起来我也有责任。那天晚上,他喝了酒来找我,说要我离你继母远点。我们争执的时候,不小心..."

"不小心什么?"我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你们害死了我爸?"

小芳赶紧拉住我:"不是你想的那样。那天爸是自己开车走的,可能是太生气了,车子才会翻到沟里。张叔后来也去现场了,还报了警。"

我松开手,瘫坐在椅子上。原来这些年,真相就藏在这些发黄的信封里。父亲早就发现了继母和张建国的事,可他选择了隐忍。直到那天,他实在忍不下去了...

"其实爸临走前,给我写了封信。"小芳从信封堆里抽出一张纸,"他说他对不起你,把个继母带到家里来。他还说,要是他有个三长两短,让我一定要照顾好你。可是..."

说到这儿,小芳哭了。"可是那时候我也不懂事,看妈跟张叔好上了,我就躲到南方去了。这些年,我一直觉得对不起你,对不起爸..."

外面忽然传来锣鼓声,是迎亲的队伍到了。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我看见小芳脸上的泪痕,突然觉得这些年的怨恨好像没那么重要了。

"行了,都过去了。"我站起来,拍了拍小芳的肩膀,"今天是喜事,别哭了。"

就这样,我的婚礼上,小芳坐在了主桌上。那顿饭她没怎么吃,就一直看着墙上挂的那张父亲的老照片。照片里,父亲穿着那件发黄的白衬衫,正冲着镜头笑。

人生就是这样,有些结,解开了也不知道是喜是忧。可至少,在我这个大喜的日子里,我终于知道了当年的真相,也放下了心里的那块石头。

小芳临走的时候,把那叠信留给了我。她说:"这是爸的遗物,应该给你保管。"然后她掏出一张照片,是六年前全家一起去照的,那时候我们还其乐融融的。

看着照片上父亲的笑脸,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有些人,即便离开了,可只要还有人记得,他就一直活在我们心里。

婚礼过后的日子,一天天往前走。那叠父亲留下的信,我一直锁在抽屉里,好长时间没敢打开看。说来也怪,有时候真相就在眼前,可人反倒不敢面对了。

转眼到了96年,我和媳妇有了孩子。那会儿正赶上单位分房,托了些关系,分到了一套70平的新楼房。搬家那天,我特意回了趟老房子,想把父亲的遗物都搬过去。

翻着翻着,在衣柜深处找到了个铁皮盒子。打开一看,是父亲的军功章和一沓老照片。照片里有他当兵时的合影,还有跟战友的合照。翻到最后一张,我愣住了。是张老照片,能有二十多年了,照片上是父亲和一个穿军装的人,背面写着:"与老战友张建国留念,77年。"

这一下,我才算明白过来。原来张建国和父亲,早在部队就认识。再想想小芳给我的那些信,我终于按捺不住,回到新家后就一封封看了起来。

老天爷,这里头的故事,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张建国和父亲是老战友,后来父亲转业到运输队,张建国去了邮电局。再后来,张建国介绍了王芝兰给父亲认识。可谁能想到,这背后还有这么多事。

信里说,其实张建国一直喜欢王芝兰,可那会儿他已经结婚了。后来他爱人得了重病,没两年就走了。等他再找到王芝兰的时候,她已经嫁给了父亲。这段情缘,就这么耽误了。

再往下看,是父亲最后写的几封信。他说他其实早就发现了王芝兰和张建国的事,可他不忍心拆散这个家。他怕我没人照顾,更怕小芳没了依靠。直到最后那天,他喝了酒,实在憋不住了,才去找张建国说清楚。

"建国,"父亲在信里写道,"咱们是战友,这些年也帮了我不少。我不怪你,可这事儿,得有个说法。"

想到这儿,我眼睛一阵发酸。原来自己这些年,一直在恨错了人。父亲不是糊涂,他是太清醒了。他知道自己耽误了别人,也知道自己活不长了,所以才...

这时候,媳妇抱着孩子进来了。看我在看信,她把孩子放在床上,轻声说:"要不,找找小芳?这些年,她可能也不好过。"

我点点头。通过张建国,很快就联系上了小芳。她在深圳一家外贸公司当经理,事业做得不错。电话里,她说这些年一直惦记着父亲的坟,想着什么时候能回来看看。

就这样,又过了一年。97年清明节,小芳特意从深圳飞回来。我们去了父亲的墓地,她带来一瓶白酒,说是父亲生前最爱喝的那种。

站在坟前,小芳说起了这些年的事。她说当年之所以跑到南方去,一是气不过母亲的做法,二是实在没脸面对我。后来在深圳,她专门去考了个经济师,想着等哪天回来,能帮衬帮衬我。

"其实吧,"我蹲在父亲的坟前,点了支烟,"咱爸虽然走得早,可他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可不少。你看这些年,我学会修车了,现在单位里谁家车坏了都找我。要不是当年跟着他学了点机械,哪有今天?"

小芳笑了:"是啊,爸最大的本事就是把我们教育得不错。要不是他,我也不会想着要自己闯一番天地。"

回来的路上,小芳说想去看看老房子。那房子现在成了我们的"周末小院",我把它收拾得挺齐整,还在院子里种了些花草。

推开门的那一刻,小芳愣住了。屋子里的陈设还是老样子,父亲的那张老躺椅,继母织的那件毛衣,还有墙上的那些老照片,都原封不动。

"这些年,我一直舍不得动。"我说,"总觉得,这些东西里头都藏着咱爸的影子。"

小芳摸着那张躺椅,眼圈红了:"老杨,谢谢你。"

后来,小芳又说起了她妈和张建国。这些年,他们过得也不容易。张建国一直内疚,所以对王芝兰特别好,把小芳也当亲闺女看。现在他们在新区买了房子,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人这一辈子啊,"我坐在院子里,看着满院子的牵牛花,"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有些事儿,当时看着怎么都想不通,可过了这么多年,再回头看看,也就那么回事。"

小芳点点头:"是啊,所以爸留给我们的那些信,与其说是个交代,不如说是个念想。他是想告诉我们,做人要往前看,别被过去的事儿给困住了。"

那么,大家说说,咱们每个人心里,是不是都藏着这么一沓发黄的信,等着哪天有勇气了,再一封封打开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