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理念从“为我”到“无我”,历经三个阶段终于完备

璞因挲果 2024-10-14 09:33:31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知道杨朱与道家有着深厚的渊源,甚至杨朱的理论便是道家理论的初创期。在前文中,我们知道杨朱“贵己”,只因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已经无可救药了,因此许多如杨朱一般的有识之士在乱世中选择了避世成为隐者。

我们看先秦的书籍,比如《论语》、《庄子》就会发现书中描写了避世的隐者,皆有大智慧却不仕于人间而隐遁山林。

正如《论语·微子》中那位隐者对子路所说的:“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如今举世滔滔,谁人能改变,你与其跟着孔丘那样避人的人跑,还不如跟着我们这样避世隐居的人走呢。

一开始的道家便来自于这些隐者。且道家不单单遁世,还为自己的隐逸发展出了一套理论体系来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然而从杨朱开始,道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便是在春秋战国这天下大变革之际,为避祸乱,而选择避世的杨朱,他们遁走红尘,隐迹山林,为避开这人世间的恶。但这世间的恶又怎是遁隐山林能避的开的呢?因此到了《老子》的阶段,人们便试图寻找并揭示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并依循这规律希望能将这世间不利的种种因素转变为于己有利。

只是这世事变化纷杂烦乱,即便了解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在这世间依旧如履薄冰,正如老子所彻悟的:“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于是,便有了庄子的齐生死、一物我的领悟,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待物与我之间的关系,看待生与死之间的矛盾,以一种更超越现实的方式,来面对着世间种种,而这亦是避世的最高境界。

正如常言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唯有实现内心的自由,才能更好的面对着世间种种的束缚与不自由。

对于庄子来说,若人们无法从更高的境界去看待事物,那么人存活于这世间,伤害依旧是难以避免的。但若能从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这世间万物,那么我的视角便消失了。

而庄子之前的道家,终究皆是为我。正如杨朱的“全性保真,不以物累”,是“贵己”,亦是为我。

所以,道家的理念从杨朱的“贵己”,到老子的“道德”,再到庄子的“无我”,道家的理论才终于完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