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中国高铁,为何面临“失宠”危机?背后原因有以下几点

江卿曻啊 2025-01-07 09:12:49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曾经高铁以其高速,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成为国人出行的首选,它见证了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串联起大江南北。

近年来,一个让人困惑的现象悄然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似乎不再像从前那样热衷于乘坐高铁了。

从春运抢票的长队中消失的身影,到业内热议的客流分流,种种迹象表明,高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铁这列曾经风驰电掣的“中国名片”是否已悄然“变味”?在快速发展的背后高铁正遇到怎样的困境?

高铁昔日辉煌

回顾高铁发展的历程,它曾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无数旅客的心,高铁最引以为傲的,莫过于它的速度了,平均时速高达300公里。

相比传统的绿皮火车,高铁可以将旅途时间大大缩短,让旅客能够更快到达目的地,以前从北京到上海需要近20个小时,高铁仅需4个半小时就能抵达。

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高铁四通八达的线路网络,也让更多城市结成“朋友圈”,旅客可以更加便捷地到达全国各地。

况且高铁的车厢设施完善,宽敞舒适的座椅再加上车站往往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从家门到站台的“最后一公里”也变得更加便利。

这些优势曾让高铁一度成为旅客出行的不二之选,不过高铁的优势不仅仅在于速度和便利,它更是中国崛起的一张名片,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

中国高铁从引进到自主创新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高铁奇迹”,在“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加持下,中国幅员辽阔的疆域被紧密相连。

人员流动和经济联系更加频繁,高铁俨然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中国高铁走出国门。

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惠及沿边国家,高铁已然成为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这种民族自豪感也曾是许多国人乘坐高铁的重要理由。

面对如此优势,高铁为何逐渐失宠?

高铁涨价之困

昔日优势逐渐成“包袱”,随着高铁网络日益完善,中国铁路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在这波高速增长的背后,高铁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

因为高铁的修建和运营成本远高于传统铁路,动辄数千亿元的投资,数以万计的运营人员,再加上高昂的设备维护费用,这些都需要足够的客流量来“填平”。

所以高铁在淡季时常面临“车多人少”的尴尬境地,一列动车组数百个座位,若乘客寥寥无几,那每一次开行都意味着巨额亏损。

即便是乘客不足,高铁也必须按照固定的时刻表发车,这无疑加重了高铁的经营负担,面对成本压力,提高票价似乎成了高铁运营方的“救命稻草”。

于是我们看到从2019年开始,全国多个高铁线路纷纷上调票价,涨幅达到20%以上,在一些热门线路的高峰期。

一张高铁票的价格甚至赶超了航空公司的特价机票,运营方的解释是,涨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疏导客流,缓解高峰期的运力压力,降低一线城市的拥堵风险。

同时高票价也能够弥补淡季的亏损,维持高铁的可持续运营,频繁涨价恐怕并非高铁的良方,首先相比其他交通方式,高铁已逐渐失去了价格优势。

以前,许多旅客之所以愿意选择高铁,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高铁“快捷+经济”的双重优势,如今动辄数百元的高铁票价,让许多价格敏感的旅客望而却步。

同理汽车的出行成本更加亲民,航空公司推出的特价机票也让高铁的竞争力大打折扣,其次,频繁涨价也与高铁的“公益属性”有悖。

作为国家重点工程,高铁理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让不同阶层的群众都能共享高铁发展的红利,一味地涨价,无疑会将更多的低收入群体“挡在门外”。

引发公众对高铁“圈钱”的质疑,此外从长远来看,涨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铁的经营困境。

与其过度依赖票价杠杆,倒不如通过精细化管理,差异化定价等手段,提高高铁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那么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却不愿意坐高铁了呢?

多元化需求

在高铁迅猛发展的同时,其他交通方式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随着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高铁能否继续保持其“一统天下”的地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航空业的快速发展,让高铁在中长途出行市场的优势正在被逐步蚕食,国内航班密度不断加大,加之廉价航空的崛起,让越来越多的旅客享受到了飞机的便利。

以往高铁在500-1000公里的距离上有着明显的速度优势,但现在许多热门航线推出的特价机票,价格甚至比高铁还要便宜。

北京到上海为例,高铁二等座售价高达553元,而航空公司推出的特价机票最低仅需300元左右,对于时间不太紧张的旅客而言,相差一两个小时又没有关系。

与高铁相比,乘坐飞机反而能享受更多的舒适性和隐私性,其次夜间动车的兴起,也为高铁带来了新的压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铁路运能。

一些铁路局推出了夜间动车列车,通过错峰出行分流高峰客流,这些新开行的列车大多采用卧铺车厢,虽然速度比高铁要慢一些,但胜在价格便宜。

对于不少夜晚休息,白天游玩的旅客而言,夜间动车无疑是一个更加经济实惠的选择,一张卧铺车票,能省去一晚住宿的开销,可谓是“慢生活”与“慢旅行”的完美结合。

私家车拥有量的不断攀升,高速公路网的日益完善,自驾游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出行的重要方式,相比于固定的班次和线路,开车自驾可以让旅途更加自由灵活。

自驾游不仅仅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他们渴望在旅途中收获更多的惊喜和感悟,这恰恰是高铁无法提供的。

最后,汽车分时租赁等新业态的兴起,即便没有私家车,旅客也能轻松实现“说走就走”的自驾梦。

面对航空,夜间动车,自驾游等多元化的出行方式,高铁正面临着“独木难支”的局面,如何应对这些新的竞争对手,满足旅客日益个性化的出行需求。

高铁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服务品质,为旅客创造更加舒适,智能化的乘车体验,推出更加人性化的车厢布局和座椅设计,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餐饮选择。

完善车载娱乐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让旅客在高铁上也能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还有高铁应该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同互补,推动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无缝对接”。

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高铁+旅游”的一体化出行产品,还要与租车平台合作,为旅客提供“高铁+自驾”的定制化服务,满足旅客多元化的出行需求。

其实高铁在春运,黄金周等客流高峰期间,依然具有其他交通工具难以比拟的运力优势,庞大的运能,密集的班次,再加上较高的正点率,让高铁成为疏运大客流的“主力军”。

在中短途出行市场,高铁仍然保持着明显的速度优势,1000公里以内的距离,高铁往往能够实现当日往返,无缝换乘。

可是航空,公路却难以企及,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城市群,高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通勤,商务往来的重要交通工具。

因此无论是在中长途运输还是在都市圈通勤,高铁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都难以撼动,其次,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铁路运输长期处于“政府定价,亏损运营”的状态。

铁路部门逐步意识到,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以旅客需求为导向,才能真正实现高铁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高铁作为引领未来交通变革的“弄潮儿”,高铁正在不断突破技术和管理的边界,“复兴号”的问世,让中国高铁的设计时速再创世界纪录。

结语

多元化交通需求的驱动下,高铁正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从单一追求高速,到兼顾速度、经济、舒适的动态平衡。

高铁正在经历一场蜕变与涅槃,经此一役,高铁必将重塑“国家名片”的新内涵,续写时代交通的荣光,见证高铁在变革中孕育的无限可能。

参考资料

新浪财经2024年10月28日《价格大跳水!机票比高铁还便宜?》报道

光明网2024年5月5日《冲上热搜,4条高铁线将涨价,国铁说明原因》报道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