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刷《哈佛幸福课》,领悟幸福人生离不开这3点

皓然一文化 2024-04-14 06:46:21

贾玲曾说,自己的幸福感特别强,吃点甜东西这样的小事情就能让她迅速开心起来。

如此来看,想要幸福其实很简单。但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贾玲一样感受并收获幸福。

幸福人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著名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在他的畅销书《哈佛幸福课》中揭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一个人若能做好这3点,便会与幸福不期而遇。

1

擦亮眼睛,认清幸福的本色

雷巴和洛里是一对连体双胞胎。

当被人们问起是否愿意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分离时,雷巴代表两人回应,坚决不分。她们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深信分离会毁掉两个人的生活。

真是无法理解她们的选择。她们一定不知道幸福到底是什么,才会误以为自己是幸福快乐的吧。

因为身体局限,雷巴和洛里没机会做像翻跟头、潜水这样常人才能做的事,自然也体会不到这些事带来的愉悦感。她们少了很多正常人才有的体验和幸福感。

也就是说,这对连体姐妹只能体验到常人幸福的一部分,但在她们看来,这已经是幸福的全部体验。作者解释说,这对连体姐妹的体验被拉伸了。

所谓“体验拉伸”,是说有些人处于根本不可能感受到幸福的环境中,却因不知道自己都错过了什么而感到并宣称自己很幸福。

生活中体验拉伸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像从不抽烟的人会认为,没有香烟也可以一样快乐;从未在城市生活过的人会以为,在农村也一样方便;从没体验过温暖的人会坚信,严寒并没什么不好……

你看,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并不相同,正如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一样,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体验别人的幸福,也不能随意将两个人的幸福拿来比较。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丹尼尔·吉尔伯特在书中写道:幸福是一种很难对自己和他人解释的主观感受。

诚然,对于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012年,央视记者曾分赴各地就“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相关话题进行调研,被采访的人包括大学生、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等,其中九成以上的人觉得自己幸福。

有人觉得有钱赚是幸福;有人说每天做完该做的事就是幸福;还有人认为没有遗憾、成天乐呵也是幸福……总之,大家对幸福的看法迥然有别。

正如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世人的幸福也各有不同。幸福的标准从不在别人的眼里,只在自己的心中。

2

把握当下,涂好幸福的底色

作者在书中说:每个人都被局限在某地域、某时代和某境遇中,我们试图利用自己的意识来超越这些限制的努力大多是徒劳的。

所有人都想象自己会有美好未来,可想象却无法轻易超越现在,它永远遵循“现实第一”原则。

事实上,对未来的预测是现在做出的,它势必会受到现在的影响。

既然没有谁能跳过现在直奔终点,不如就快乐地活在当下。

散文大家林清玄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书中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一次,作者来访问起他的座右铭是什么,他因此陷入了困境。

因为他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座右铭,若勉强说有,就是他时常拿来实践的一句话:“快乐地活在当下。”

在他看来,“活在当下”就是“快乐来临的时候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向痛苦”,以坦然自然的态度面对人生。

“快乐地活在当下”,有他的期许,在坦然自然之外,希望扭转此时此刻的生活,永葆喜悦之心。

所以,欠的稿件,他会欢喜地写;缴房屋贷款,会欣然地缴;买东西,会高兴地买。

对于冬奥冠军谷爱凌来说,也是如此。

她曾说:“比赛时,我只想着在当下做好自己。”

2月15日,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世界杯分站赛中再次夺冠,这也是她在世界杯分站赛中夺得的第13枚金牌。

正是有了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加之高超的技巧,才有了谷爱凌一次次夺冠的精彩。

对于普通人来说,快乐地活在当下,就是怀着喜悦心对待一切:该吃饭时好好吃饭;该睡觉时好好睡觉;该上班时就开心工作……用心体会现在的每分每秒,做好眼前事,珍惜身边人。

现在是通往未来的必经之路,把握现在,就是在给人生涂好幸福的底色。

拿作家阿尔贝·加缪的话来说就是: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3

合理想象,活出幸福的特色

如果说,把握当下,能给人生涂上幸福的底色;那么,合理想象未来,才能活出幸福的特色。

作者在书中指出:我们对未来的想法会不请自来。预见性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并防止痛苦,这是我们的大脑不屈不挠、竭尽心力地设想未来的原因之一。

思考未来这件事本身就带给人快乐,也难怪人们都爱想象未来了。可怎么合理预测,才会让未来真的幸福快乐呢?书中提到三点不容忽视。

1.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留遗憾

《奇葩说》曾有一个辩题:从未在一起和最终没有在一起,哪个更遗憾?

这一辩题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把问题的答案献给了初恋:有人遗憾没跟初恋告白;有人遗憾没跟初恋去更多地方,一起做更多事;也有人遗憾没有用尽全力去爱……

总之,网友们遗憾的焦点来自那些未完成的事。

这和书中所说不谋而合。丹尼尔·吉尔伯特说:从长远来讲,每个年龄段、每个行业的人因为没有做某事而感受到的悔恨,都比因为做了某事而感受到的悔恨强烈。

生活中,你对各种悔恨一定不陌生吧:没能认真读书,没好好照顾身体,没抽时间多陪孩子……

有些事情,做了不一定皆大欢喜,但不做却注定追悔莫及。这未竟之事便会一直占据人的心理能量,时不时的触痛你,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

要想让未来少一些悔恨,那就勇敢去做想做的事吧。毕竟人生只有这一次。

2.凡事不要只看结局

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实验:

实验对象被分成两组,每组都要把手浸泡在冰水中,同时追踪两组人员的不舒适度。

一组将手放在14度的冷水中浸泡60秒;另一组将手放在冷水中浸泡90秒,前60秒温度是14度,最后30秒水温升到16度。

实验结果让人很意外,被测验者大多认为短时间的冷水考验更痛苦,后一组虽然时间长,但是因为最后30秒水温的升高,在他们记忆中反而变得不那么痛苦了。也就是说结局影响了测验者的感受。

这一点正好印证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峰终定律。峰终定律是指如果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感觉到愉悦,那么对这个体验的整体感受就是愉悦的,这其实是一种认知偏见。

当你认真比较就会发现,结局并不是感受的全部,幸福总量也不能仅仅靠结局来衡量。只关注结局就下定论,是不客观的。

唯有打破终局论,才能让幸福来得多一点。

3.他人经验最可靠

泰勒·本-沙哈尔教授曾说:增强幸福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汲取经验,同时关注内在的感受。

丹尼尔·吉尔伯特在《哈佛幸福课》中亦有相似的见解,他在最后一章指出幸福的秘密:依据他人的经验做出预测要准确得多。

如果我们想要什么样的未来,那就找一个正在经历我们想象中未来的人,询问他的感受。

毕竟有人正在经历的现在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未来更可靠。

遇到困惑,苦思不得其解时,不妨走出自己的世界,向外寻找答案,经历过的人至少能提供一些经验能帮你更全面地做决策。

可事实是,我们总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经常比别人好,比别人独特,而这样的偏见致使我们很难去参考他人的经验。

一位朋友不听过来人的忠告,假期里给娃开了看手机的绿灯,结果他高估了自己和娃的自律能力,约定的规则逐渐被打破,等朋友醒悟时,娃已沉迷手机无法自拔,朋友后悔不已。

我们做不到每一次都重视他人的经验,但如果肯敞开胸怀,多观察下别人不同情况下的幸福度,一定能从别人的经验里学到智慧。

4

写在最后

古典在为本书作序时写道:幸福其实不是一种希望,而是一种能力,你现在就可以练,而且现在就必须练。

深以为然。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每个人也都应掌握幸福的密码,培养幸福的能力。

幸福并非奢侈品,可以自定义;幸福它从不在别处,就在当下的每时每刻;幸福离不开想象,合理的预测才能迎来想要的结果。

言有尽,道不尽幸福真谛。希望你不必千帆越过,便能从书中通往幸福高地。

作者 |阿呆,初中语文老师,在文字中自渡,也愿摆渡他人。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