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羽化二字

文化学者黎荔 2024-04-02 00:58:47

作者:黎荔

每读苏轼《前赤壁赋》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我对其中“羽化”二字,总有特别的感触。此句中的“羽化”,是用来修饰“飘飘乎”(意为“飘飘然”)这种感受的,也就是说,苏轼与客坐在随意飘荡的小舟上,感觉像成为了神仙。因为可以羽化而登仙,所以月亮对于苏轼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那凛冽于凡人的月亮,是飘然可及的“天上宫阙”和“琼楼玉宇”,那是一个理想和超脱的世界,是一个挟飞仙以遨游的敞开的世界。

在这里,“羽化”这个词并不能直接翻译为“成为神仙”,只因神仙能飞,故而用“羽化”来作借代“成为神仙”一事而已,如果要具体推论“羽化”意思的话,大致是指“长出翅膀(的样子)”。可是,人怎么长出翅膀呢?即使有大风浩浩乎、飘飘乎吹来,我们这些无翼凡人,也羽化不了呀!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理解“羽化”的呢?

“羽化”这个词,固然和鸟类有一定关系(古代的鸟崇拜还是很明显的,作为最常见的能飞天的动物,鸟类的神格化是从上古文明就有的现象),但主要是指昆虫的变态过程,也即昆虫由蛹变为成虫的形态改变过程。既然“羽化”的意思,是变化出翅膀来,那么鸟已是有翅膀能飞翔的生物,不需要再长出翅膀来了。什么东西会变化出翅膀呢?毫无疑问,最常见的是一些昆虫,如蝴蝶的幼虫变化出翅膀。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所谓“木蠹生虫,羽化为蝶”即是此意。蝴蝶,从一枚细小的卵长成一只软绵绵的毛毛虫。经历漫长的蜕皮,化蛹,破壳而出,不停扇动翅膀,直至翅膀变得干燥而坚硬,舒展开之后,才可以翩翩飞翔。对于古人来说,这种生命形态的彻底改变,实在是太神奇不可思议了!

毛毛虫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蝴蝶成为了“改写命运”的代表,它看似弱小的生命体背后,潜藏着改写命运的巨大潜能。破茧重生的蝴蝶象征着无限能量,能够赋予人们在困境中逆袭的勇气。蝴蝶的美丽高贵优雅能够让人代入这种飘飘欲仙的身份:就像在万花丛中飞行,不留一丝牵挂,洒脱自在,宛若飞仙。随着道教(方仙)思想的传播,天上成为了宗教意义上的天堂,成仙成为了信仰者的精神追求之一。天在哪里?在头顶。所以上天自然就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道教认为这种飞升与毛虫羽化成蝶有类似之处,抛弃旧有的污秽,绽放美丽的新生。所以“羽化”一词,被用来指人因修炼得道,羽化而登仙。

知道“羽化”二字与昆虫有关后,看到这个词,我不再想到飞鸟的双翼了。后来再读到资料,中国神龙的形貌溯源,有多种假设。除了如湾鳄、蛇、恐龙、天文星象等假设,还有一种假设是昆虫。此说由西伯利亚考古学家阿尔金提出,阿尔金在研究过红山文化中所谓的“猪龙”后,推论红山“猪龙”形象和猪没有关系,而是源自古人对昆虫幼虫的观察。龙的形象是虫蛇之体,但蛇这种生物只会在地面爬行,龙却具备飞行能力。这说明了龙不是以蛇为原型的,在自然里,只有昆虫可以从土里飞向天空,自虫蛇化为鸟飞之态。如果你仔细观察虫族,很多虫子有头角如龙角,而蛇是无角的。我观察过蝴蝶的头部,可以见到颇为奇怪的龙头,而蜻蜓的幼虫的外形,根本就是商周青铜器上的一条夔龙。当然,更关键的是,昆虫拥有龙的核心神能,即能够羽化。在这方面,大自然中体型硕大的动物不如能千变万化的小虫那么神灵。当古人知道虫龙有羽化及升天的能力,面对这些身形虽小却具备伟大神能可以蜕变(羽化)的动物,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敬畏之情。

如果昆虫说这一假设成立,那么龙就是古人眼中神化的昆虫。这说明了中华神龙的形象既有自然性又有虚幻性,古人崇敬的许多形象并非完全来自虚幻空想,也是详细观察、神化大自然的结果。我觉得昆虫假设更符合我们这个农耕文明,因为昆虫对于农夫们的重要性是超过野兽的,农村居民对昆虫的认识也远较其他飞禽走兽来得丰富,农民不会轻视小昆虫,也从不忽略它们的存在。在我们的出土文物中早已发现,中国先民会制作蝉、蚕等幼虫和成虫的造型,有着明显的昆虫崇拜,因此龙的造型来源若属于同一系列的神化昆虫形象也不令人感到意外。

当然,就像前面说到的,既然羽化是一种生命形态的彻底改变,那么也就可以解释死亡与重生。古代用于下葬的玉器中,有一种口含,被雕刻成玉蝉,古人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玉蝉作为死者的葬玉,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飞升至高处。所以,羽化的隐含之意是死亡,只有死亡才能蜕下沉重的肉身,回归到生命本来的轻盈与纯净之中,如蝶在半空飘忽,如龙在天上飞舞。

这个真相也许来得有些残酷——羽化成仙也即死亡。不过,古人也许并不这么认为,成仙美好么?对于修仙的人来说,当然美好,甚至对于世俗之人,也是一种美好的憧憬。身体老了丑了病了残了,这累赘就脱去吧!仿佛蝉蜕,脱去这生命的外壳。也许古人将一只玉蝉轻轻放入死者口中时,不是基于死亡带来的困扰,也不是基于对死亡的害怕,相反,是出于他们对于永生的坚定信念和希望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强烈欲望。

所以,回到苏轼的《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夜泛舟游赤壁的苏轼并未成仙(依然活在滚滚红尘中),东坡所云实际上就是形容那一刻他的状态,舒适自在得如同白日飞升一般,关键词是“如”,如同,接近。苏轼凭着自己通透人生的智慧,超越无常的人生,从而能“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他在自得自适中将生存的苦难和不幸消弭为自然意义上的天地造化,并在无所用心中将其彻底遗忘。他卸下了沉重的牵绊,放弃了对此在的执著,从而获得了凭虚凌空的轻盈。这一刻,苏轼完成了俗世之人精神上的龙虫之变,确实可以用“羽化”而名之。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