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老家时,有两人对他有恩。他当上皇帝后如何报答恩人?

丰丰谈历史 2023-11-02 01:22:03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从开局一个碗,一路奋斗到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的。

他在老家的日子,特别艰难,不到一个月饿死了4个亲人,他自己也要活不下去了。

这个时候,是两个人向他伸出了援手。

一个是给他土地让他埋葬亲人的刘继祖,另一个是帮他置办了一些礼品送他去皇觉寺的汪大娘。

只是,当时的年轻而贫困的朱元璋,并没有报答他们的能力。

而后来,当朱元璋打下了天下,当上了皇帝,这两个人又都不在人世了。

那么,朱元璋又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子孙后代,怎么报答当年的恩情的呢?

01、刘继祖是怎么帮助朱元璋的

元至正四年春天,这对朱元璋而言,是永生难忘的日子。

在前一年,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当时还叫做濠州),整整一个夏天都没下雨,导致粮食欠收。

到了来年,不仅干旱,还闹起了蝗灾。土地里的庄稼,近乎颗粒无收。

在人们都饿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的时候,一场瘟疫来袭。

在年轻的朱元璋家里,至正四年四月初六,朱元璋失去了这场灾难中的第一个亲人:他的父亲朱五四。

3天后,他的大哥朱重四去世。

没过几天,大哥的大儿子夭折。

四月二十二日,朱元璋的母亲陈氏也去世。

在不到一个月内,17岁的朱元璋失去了4个亲人。

而朱元璋甚至找不到一片可以安葬他们的土地。

朱元璋一家,是地主刘德的佃户。也就是说,他们耕种的土地,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并不能用来安葬家人

于是,朱元璋兄弟只能去求助刘德,请他施舍一块土地,好让他们的家人不至于暴尸荒野。

他们以为,他们这一家子,给刘德当了多年的佃户,多少有些苦劳。刘德不至于狠心到连这都不答应。

可是,他们迎来的,却是“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刘德把朱元璋兄弟俩痛骂了一顿,把他们赶了出来,一丝一毫的帮助都不愿意提供。

邻居们看了,痛心不已,却也无能为力。

就在这时候,刘德的一个族人刘继祖听说了这件事。

他和朱元璋一家,本来也没有什么关系。可是他看不下去这人间惨剧,便主动提出,他可以无偿送给朱元璋一块地,让他安葬家人。

要知道,以朱元璋当时的惨状,是没有能力报答刘继祖的。

刘继祖此举,完全是出于善心。

02、汪大娘是怎么帮助朱元璋的

朱元璋兄弟安葬了父母之后,决定分头逃难。

他们分别之时,“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实在是悲惨无比。

不过,他们也面临着一个难题:朱元璋的哥哥还好,朱元璋本人年纪尚小,在这处处是灾荒的年头,单独一个人出去,实在是太危险了。

隔壁的汪大娘给朱元璋出了一个主意:不如去皇觉寺当和尚吧。寺庙里总有一口吃的。

可是,寺庙可不是那么好进的。

最终,是汪大娘拿出了压箱底的钱,为朱元璋买了一份香火礼品,又让自己的儿子亲自陪着朱元璋去了皇觉寺。

在汪大娘的帮助之下,朱元璋成功进皇觉寺当了和尚,暂时过上了有饭吃的日子。

03、朱元璋是怎么报恩的

皇觉寺让年少的朱元璋暂时吃上了饭。但是寺庙里也没多少余粮,很快,皇觉寺就只能让和尚们自寻出路了。

朱元璋一路乞讨,离开了家乡。

等他再次回到家乡,已经是至正十三年。此时的他,已经是红巾军的镇抚大将,此次回乡是为了征兵。

他在故乡遇到了两个故人,一个是刘继祖的儿子刘大,一个是汪大娘的儿子曹秀。

从他们口中,朱元璋才知道,原来汪大娘在朱元璋离开家乡不久,就病逝了。而刘继祖,也在至正十三年年初,朱元璋到来之前,离开了人世。

朱元璋与刘大、曹秀提起往事,执手相看泪眼,“惨怛动容”。

在乱世中生存,并不容易。为了保住他们生命的同时,也给他们好的待遇,朱元璋留他们做了贴身侍卫。

虽然这两个人实在是才能平庸,可是一直兢兢业业,朱元璋也相当看重他们。

后来,两人一再地请缨,要到前线作战,朱元璋都没有同意。

他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在战场上出了什么意外,我就对不起你们的父母了。我绝对不会让你们冒险的。

一转眼,又到了至正二十六年。

朱元璋已经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也没有反抗之力。天下三分,已有其二在朱元璋的手中。

此时的朱元璋,虽然还是吴王,称帝之事,也已经提上日程。

就在他大哥忌日当天,他收到了一个来自前线的消息:他的家乡濠州,被明军收复了。

朱元璋立刻着手安排回乡祭祖。此行,他带上了多年来一直跟在自己身边的刘大和曹秀。

这是实打实的衣锦还乡。

此时的濠州,一片破败。长年的战乱和灾荒,让濠州人死的死,走的走,留在当地的,已经只生下20多户人家了。

朱元璋设宴款待了他们,并分给每户20-30顷田地、20两银子、2匹绸子、2匹棉布。

这些贫困的人,一下子飞跃成了地主。

就连当初不愿意帮助朱元璋安葬家人的地主刘德,朱元璋也既往不咎,同样给了他20顷田地。

他把自己父母的陵墓改成了皇陵,立这20多户老乡为陵户,让他们负责守护皇陵,世代享受朝廷的优待。

而刘继祖的儿子刘大,以及汪大娘的儿子曹秀,自然是其中待遇最好的。

朱元璋任命刘大和曹秀当了守陵官,全权负责守护皇陵。

不久之后,朱元璋正式称帝,又任命刘大和曹秀为从仕郎。等到洪武七年,朱元璋设立了皇陵祠祭署,刘大和曹秀又分别担任皇陵祠祭署署令和署丞。

除了曹秀之外,汪大娘还有两个儿子尚在人世。他们一个为祠祭署中层官员,一个为卫所指挥,一下子就不是普通平民了。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还给刘大和曹秀改了名字。

给刘大改名的原因,是这个名字不太雅。

《春在堂随笔》中记载: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

刘大这个名字,大约也是这么来的,和朱元璋当年叫做朱重八异曲同工。

既然刘大已经当了官,那自然要改一个雅一些的名字。朱元璋给他赐名为刘英。

而汪大娘的儿子曹秀,则改名叫汪文。

这是因为,汪大娘有3个儿子,而曹秀是次子。汪大娘的长子,已经为曹家承袭香火了,朱元璋特地让曹秀改随母姓,好纪念汪大娘。

终刘英和汪文一生,朱元璋都对他们倍加照顾。

刘英的儿子刘鉴、汪文的儿子汪伦,都被朱元璋送到南京国子监读书,“日给糈脯,冬夏给衣布等物”,希望能把他们培养成材。

有一次,刘英特地从凤阳去南京探望朱元璋,朱元璋却因为忙于国事,直到3天之后才挤出时间来召见刘英。

刘英却等得不耐烦,私自跑回凤阳去了。

以朱元璋的性格,遇到这种事,必然是大发雷霆。然而由于对象是刘英,朱元璋非但没有生气,还觉得颇为愧疚,还打算再次把刘英请到南京来。

然而,此时却传来了刘英在凤阳去世的消息。这大概是因为英年事已高,往返于凤阳和南京,舟车劳顿之故。

悲痛的朱元璋,还为他亲自写了祭文。

朱元璋对刘继祖的汪大娘的子孙都如此照顾,他自然也没有忘了这两个人。

他当上皇帝的时候,两人都已经去世了,朱元璋没法亲自报答他们,因此,除了照顾他们的子孙之后,便只能给他们死后哀荣了。

刘继祖被朱元璋追封为义惠侯,他的妻子娄氏被追封为侯夫人。

朱元璋也丝毫不避讳自己年轻时的悲惨经历,在封侯诏书里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当年刘继祖对自己的帮助。

刘继祖夫妇和汪大娘的牌位,也被朱元璋供奉在皇陵之中,由皇家世世代代祭拜。

让刘继祖和汪大娘享尽身后哀荣,并照顾他们的子孙,让他们子子孙孙都受明朝皇室照顾。

可以说,朱元璋是诚心诚意在报恩的。

04、写在最后

刘继祖和汪大娘在帮助朱元璋的时候,没有想过将来有一天能够得到回报。

毕竟当时遍地都是灾荒和战乱,普通人光是存活已经太困难,更别提朱元璋一穷二白,一无所有。

他们仅仅是出于恻隐之心,为朱元璋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他们没有想到,也没有看到,朱元璋功成名就的那一天。更没有想到,当年他们帮助过的穷小子,有朝一日居然可以成为皇帝。

然而,他们当年的善举,虽然没有回报到自己身上,却让他们的子子孙孙享尽荣华富贵。

这也是好人有好报了。

你觉得是不是呢?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