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住宅建筑绝非只有循规蹈矩做过居住区设计的小伙伴应该都深有体会,这是最无聊又最麻烦的活儿,没有之一。这活儿简直就像是在玩一个规则超多的桌游,而且是那种一不小心就会被踢出局的那种。日照间距、楼间距、安全距离、公摊面积……这些规则就像是游戏里的“不许动”卡片,一旦你踩线了,就得重新来过,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而且,住宅已经是个相当成熟的设计流程了,基本没你什么发挥的余地。很多优越感爆棚的建筑师总是觉得做这些重复又无聊的设计,简直就是在浪费他们的青春和才华。但是,项目虽然无聊,但你得有聊啊,否则还有什么优越感可聊?
01
79&PARK住宅区
在住宅设计中,户型是核心的限制因素。假如你按照流程上来就确定了户型,那么你之后的所有操作都得以户型为单位,基本这个套就算给自己套上了。
但如果不确定户型,又可能会导致后期排平面的时候,很多房间没法用,卖不出去。
所以,想秀优越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既弱化户型的限制,又保证后期房间都比较好用?
秘诀就在于三个字:模!块!化!
模块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户型,模块尺度又可以保证每个房间都能满足实际需求。
STEP1 准备工作
即使再任性,也得先把该退的线退了,确定哪些地方是自己可以霍霍的。同时别忘了,中间留出庭院,满足最基本的采光。
STEP2 确定模块
模块的尺度会直接决定我们后面排户型时房间的尺度。
所以让我们先看一下普通户型都由哪些房间构成:通常也就包括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及走道这几个部分。
其中客厅与卧室是最主要,面积最大的房间;同时由于家具尺寸的限制,开间尺寸需要恰到好处,一般在3m---4m之间。
在这里建筑师选用了3.6mx3.6m作为模块的尺度,基本可以保证每个模块都是一个尺度合适的客厅或者卧室。
而厨房,餐厅,卫生间的尺寸都可以包含在这个尺度内。
模块是组织的钥匙,不是设计的枷锁!
空间是在模块内自由组合流动的,没有任何规定说每个模块都必须是一个空间,不可以再分割组合。
STEP3 模块旋转
基地东西长,南北短,导致大量房间是东西向采光。
但同时建筑体量将基底差不多都占满了,无法整体旋转。
所以整体体型不变,将模块旋转,这就达到了使最多房间拥有南向采光的目的。
STEP4 模块组合成户型
排户型之前,首先要确定交通的组织方式。
这种围合式布局的交通组织最常见的就是内廊式。
但内廊式交通存在的问题就是将近一半的户型是完全北向采光。而且交通所占面积过大,甲方肯定不满意。
所以,建筑师选择了点式交通布局,类似于一梯四户,从而保证尽可能多的户型有南向采光。
但不可不避免的,其实仍然会有一些户型完全依赖北向采光。从这点就能看出来,国外对于日照要求确实比国内要宽松很多。
确定了平面的布置方式,接下来就是我们最熟悉也最喜欢的环节啦——
直接上手,生拉硬拽。
STEP5 拉出体量与道路
根据建筑面积要求拉出总体量,底层局部拉升,留出内部庭院的路径,同时也是消防通道。
STEP6 拉出采光与视野
基地西南侧有良好的朝向与视野,为了使视野最大化,将建筑西南角压低,东北角拉高。
STEP7 完善立面与场地
最后,丰富立面与场地。
也没什么景观可做,就在屋顶种种花。
这就是B.I.G设计的79&PARK住宅区。
以小空间成就标志性的典范。
▲ 79&PARK住宅区
以日照条件来评价,传统住宅楼最底层住宅都可以满足大寒日两小时日照,所有户型都有南向采光。
而B.I.G住宅楼则有部分住宅无法满足大寒日两小时日照,更是有将近五分之一的户型没有南向采光,是完全的北向采光。
▲传统住宅楼日照分析
▲B.I.G住宅楼日照分析
B.I.G住宅楼完败。
但是,除了日照呢?
只能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了。
▲ 79&PARK住宅区
比如建筑形态的标志性,对城市的友好程度,视野,社区感,生态性等等方面,B.I.G的住宅楼显然都要好很多。
而这些或许是我们在做住宅时从不会想的盲区。
▲开阔的公园视野
▲屋顶花园
02
百子湾公租房
百子湾公租房是MAD建筑事务所首个建成的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
项目于2019年建成后,屡次被媒体和网友称为“最美公租房”,目前入住率已经超过七成。
▲ 百子湾公租房项目鸟瞰
MAD建筑事务所从2014年开就始进行社会住宅研究,以“社会住宅的社会性”为议题,调研各国社会住宅的历史发展和设计。
同年,北京市保障房中心邀请MAD设计百子湾公租房。
▲《百湾百态》 插画
作为事务所的第一个社会住宅项目,MAD希望能够在具体实践中突破常规,用设计推动中国社会住宅创新。
让空间和建筑服务于人,庞大的社区消融于城市和居民的生活,唤醒住宅的社会性,解决目前中国城市快速发展中关于居住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 通向城市道路的社区街道
打开社区围墙,引入城市道路。12栋住宅楼分成六个组团,一个大地块被拆分成六个小街区。
首层临街空间作为生活服务配套,引入便利店、咖啡店、餐厅、幼儿园、便民诊所、书店、养老机构等一系列丰富的功能,让社区生活融入城市。
▲首层空间预留多功能配套设施空间
首层功能还给城市后,MAD将二层留给社区居民内部使用,形成一系列立体的屋顶绿化。
一条环形跑步道环绕六个街区,变成一个大公园,串联着健身房、羽毛球场、生态农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多种面向住户的社区功能。
▲ 立体社区
▲ 空中健身房
MAD将下沉圆形露天剧场设计成一个多功能的社区空间,它连接了一层的灰空间和二层的公园。
文化团体可以低成本地入驻到社区里边,为居民提供融合和共享的机会。
除了二层“飘浮”公园外,MAD在首层、建筑各个错层、半开放灰空间以及屋顶都留有不同尺度的景观。
在城市中心较高密度的保障性住房的中,也保证绿化率达到47%。
▲示意图
▲各个层级拥有不同尺度的景观
在较高容积率同时户型较小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每个房间满足东西南各向的日照。
设计采用三岔式的楼型,将走廊设置在北边,保证每家每户都有阳光照射。
建筑平面呈Y字形,且顶层退台式的设计让建筑群形成高低错落的“山”形。
楼与楼的连接组成一团团半围合式空间,宜人的尺度为空间带来了家的亲切感及归属感。建筑简洁的白色立面、起伏的山形屋顶丰富了城市天际线。
▲从附近公园望向建筑
百子湾公租房主要有40平方米、50平方米、60平方米三种面积的六种装配式户型、四种超低能耗户型。
▲两种开敞户型
▲两种跃层户型
03
Sluishuis住宅
Sluishuis坐落于阿姆斯特丹高密度城市与开阔原野的交汇处。
环绕基地的大尺度的路桥基础设施与小尺度的住宅街区创造出一个充满矛盾与对立的城市空间。
建筑师以欧洲传统庭院式建筑为原型,稍作改动,让这个浮于水面的建筑随着人们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面貌,从而激活了城市空间。
在指向IJ湖的一侧,方形的建筑体量被削去了一角,让建筑内部庭院得以与开阔的水面相连。
让船只可以经此进入庭院,停泊在内部的码头处。港口中有建筑,建筑中有港口。同时也将明亮的自然光线引入了内部的公寓空间。
而在与悬空体量相对、靠近住宅街区的一角,如叠水般层层跌落的建筑似乎在邀请着人们拾阶而上,俯瞰这座水上街区的全景,形成了自然与城市不同空间尺度之间的流畅过渡与衔接。
▲ 设计示意
而在外侧,延绵的水上步道环绕建筑、深入湖面,串联起如群岛般飘浮在水面上的游艇码头、帆船学校、水上花园等公共空间。
面向公众开放的阶梯顺着跌落的屋顶台地延绵而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俯瞰 IJ湖开阔水面的最佳视角。
这道阶梯不仅将吸引着游客与附近居民来此探访,同时塑造了一个立体的社区环境,为居住在不同楼层间的居民创造了一个认识彼此的机会。
水与城市的交融让阿姆斯特丹名扬天下。而Sluishuis的设计也继承了这一点,建筑与水相互交融,为居住在IJ湖畔人们的生活模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结语
“同质化是中国住宅的最大问题,所有的小区都是一样的,规划房型的模式都是一样的,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差不多也是一样的,所有中国人的生活也都差不多一样。
在这个前提下,你只要做不一样,我觉得就是正面的,不用太苛求所谓的成功还是不成功,因为只要是有一点变化,就已经是在挑战现实了,就已经是一种对多样性的努力。”
——马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