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儿子被人打死,凶手赔3000了事,父亲出家5年后报仇判死刑!

井普椿的独白 2024-10-10 10:10:38

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高德隆本可以和妻子儿女幸福的过完这一生,可却出了意外。

17岁的儿子在放学的路上被同学打死,却因为未成年最后只赔了3000完事。

高德隆失望出家,5年后选择制造炸药为儿子报仇,最后落得被判死刑。

从超生到丧子之痛

高德隆和妻子于凤英原本是一对普通的夫妻,有着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可爱的女儿。

但他们渴望有个儿子,即使明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也要生下高明。

为此,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双双被单位开除,还被罚了一大笔钱。

但在高德隆夫妇眼中,这些牺牲都是值得的。

高明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欢乐。

高德隆凭借自己的能力重新创业成功,家庭条件逐渐优越起来。

他们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了高明,希望他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谁能想到,命运会和这个家庭开这样一个残酷的玩笑?

1998年11月4日,17岁的高明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家。

但这一天,他再也没能平安到家。

在一条小巷里,六名男孩堵住了他的去路。

这群小混混二话不说就对高明拳打脚踢。

木棍、砖头、铁链,各种武器招呼在高明身上。

最要命的是,其中一个混混用砖头狠狠地砸向了高明的头部。

当时没人意识到,这一砖头会彻底改变多少人的命运。

高明被打得奄奄一息,躺在冰冷的地上。

幸好被一个路过的同学发现,立即送往了西安交大附属二院。

然而,这家医院的疏忽大意,成了压垮高明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3000元的代价与父亲的绝望

高明的死亡震惊了整个西安市。

警方很快破案,揪出了背后的主使——高明的同班同学王星。

令人愤怒的是,这一切竟然只是因为王星嫉妒高明家境好。

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一个更让人难以接受的结果出现了。

由于打人的混混们都是未成年人,最重的判了14年,最轻的只判了3年。

而身为主谋的王星,因为未满14岁,竟然只赔偿了3000元就了事!

3000元,就是一条17岁少年生命的代价吗?

这个判决结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争议。

许多人对高德隆表示同情,认为法律对未成年犯罪者的处罚过轻。

出家与还俗

失去爱子的痛苦几乎压垮了高德隆。

他无法接受现实,整日以酒浇愁,生活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高德隆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要出家。

也许是为了逃避现实,也许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平静,高德隆来到了陕南的一座寺庙。

他请求方丈为儿子做焰口,超度亡灵。

但高德隆并没有真正剃度为僧。

他在寺庙里做些杂活,帮忙打扫卫生,诵经念佛。

渐渐地,他成为了寺里的卦师,为来寺庙求签问卜的人算卦。

表面上,高德隆似乎已经看破红尘,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一声木鱼都是为儿子而敲,每一句经文都是为儿子而念。

就这样,高德隆在寺庙里度过了五年光阴。

这五年里,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是真的放下了仇恨,还是在酝酿更大的风暴?

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段时间让高德隆有了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五年后的一天,高德隆突然控制不住对儿子的思念,泪如雨下。

也许就是在这一刻,他下定决心要还俗。

他要为儿子讨回公道,用自己的方式惩罚那些害死儿子的人。

高德隆离开寺庙,回到了现实世界。

他开始着手准备复仇计划。

先是购买了一把土制左轮手枪,后来又改变主意,决定制造炸弹。

他四处奔波,搜集材料,甚至找来朋友帮忙购买炸药。

炸弹、死刑与社会反思

高德隆的复仇计划终于开始实施。

他制造了七个炸弹,目标包括医院、王星家和其他五个施暴者的家。

为了不引起怀疑,他甚至租了几处房子,伪装成搬家的样子将炸弹运进去。

然而,命运似乎在和高德隆开了个玩笑。

他精心策划的爆炸,要么被提前发现并拆除,要么只造成了财产损失而没有伤及人命。

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对高德隆来说,恐怕是莫大的讽刺。

最后,高德隆来到儿子曾经就读的西安市第四十四中门前,准备用左轮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很快,警方就锁定了高德隆。

在被捕后,这位饱受折磨的父亲主动交代了所有犯罪事实。

案件经过一审、二审,最终维持死刑判决。

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了这一判决,认定高德隆的行为构成爆炸罪。

面对死刑,高德隆显得异常平静,仿佛终于完成了使命。

这个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许多人虽然不赞同高德隆的做法,但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

有人质疑:如果当初法律能给出更公正的判决,是否就能避免这场悲剧?

结语:

生命的可贵和脆弱,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善待他人。

同时,面对不公,我们要学会用理性和合法的方式去争取权益,而不是以暴力对抗暴力。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以案普法,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文不存在捏造事实。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