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的战术灵活多变,曾国藩吃了两次败仗后,看出太平军的软肋

客多文史啥 2024-08-01 03:04:49

文/客多(系统写作计划发起人,代表作有《曾国藩心学》《曾国藩为官绝学:升迁有道》《曾国藩驭人术:用最简单的方法驾驭人心》《曾国藩权谋术:乱世可成枭雄,盛世可为富商》《曾国藩的社交谋略》《王阳明心学实战》《王阳明心学:一切成功,从事上练开始》等等)

曾国藩为何能打败太平军?和湘军的战斗力无关,和曾国藩的洞察力有关。

太平军的战术虽然灵活多变,但曾国藩在靖港之战、湖口之战中,吃了两次败仗后,喜欢复盘的他,终于发现太平军的致命软肋。

针对太平军的软肋,曾国藩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个战术,叫“结硬寨、打呆仗”。

就是这个战术,成了太平军的克星,先后被湘军攻破安庆、金陵,直到太平天国覆灭。

了解曾国藩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曾国藩与太平军交战十余年,他从来没有采用过一次奇谋计策,均是老老实实“打死仗”。

曾国藩的这个战术,为何是为太平军量身定制的呢?在战术上,太平军到底有什么软肋被曾国藩发现了?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了解和思考的问题:

一、太平军的战术灵活多变。

太平军的很多领导人,虽然是一些文盲,即使像洪秀全这样的文人,最终也因为沉迷后宫,腐化堕落,放弃学习了,但他们的作战方法,确实很有谋略,总结起来就四个字:灵活多变。

从太平军的作战习惯来看,有以下风格:

一是不会硬拼。

太平军从广西起兵,席卷整个南中国的过程,几乎没有受到太大的阻碍。

这除了清朝的军队腐朽衰败,没有战斗力等因素外,更为重要的还是太平军很聪明,他们不会为了某一个目标而硬拼。

太平军这种作战风格,在早期的时候尤其明显。

比如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十月,太平军离开广西,一路攻城掠地,进入湖南后,开始围攻长沙。

上任不久的湖南巡抚张亮基在下属们的推荐下,请深谙军事的左宗棠出山。

此时的左宗棠刚好40岁,他不负众望,调兵遣将,依靠长沙坚固的城墙,与太平军展开殊死争斗,最终,在密集的炮火中,将太平天国主将西王萧朝贵轰死。

洪秀全、杨秀清发誓要为萧朝贵报仇雪恨,命令太平军披麻戴孝,要强攻长沙。

左宗棠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他命令军兵把滚木抛入湘江,将太平军的战船阻碍后,再集中炮火,从两岸攻击太平军的战船。太平军既不能前进,也不能靠岸,损失惨重。

面对坚不可摧的长沙城,太平军并没有与守城的清兵硬拼,而是放弃攻打长沙,转而进入湖北。

不在一城一池上浪费时间,这是太平军的聪明之处,也是他们能快速扩大地盘的原因。

二是善于利用环境。

善于利用环境,也是太平军的强项。

曾国藩的两次败仗,都是被太平军利用地形、天气原因打败的。

在靖港之战中,太平军充分利用当日南风大作,把湘军战船吹到自己阵地前的机会,用射程近、威力大的火炮,对湘军战船进行猛烈攻击,同时,用长钩把湘军战船钩住,让战船无法动弹后,再用火枪、弓箭、火铳等武器攻击船上的湘军。

湘军在战船上,被大风吹得东倒西歪,根本无法反击。

在湖口之战中,太平军则利用鄱阳湖有内外湖的地形,先是把湘军行动迅速的小船引诱到内湖深处,进行围困后,再利用月黑风高,江面雾气大、视线受阻的自然条件,用轻便的小船围攻曾国藩在长江上的大船。

湘军大船没有小船保护,根本无法面对蜂拥而来的太平军,最终惨败,连曾国藩的指挥船也被攻破。

这两次战争,曾国藩都被打到要跳水自尽,幸好被随从救起。

从战术上来看,太平军这两次胜利,都是巧用环境的原因。从这也可以看出,太平军作战,还是很有谋略的。

三是善于打心理战。

太平军还善于打心理战。这一点,在太平军救援安庆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湘军在围攻安庆时,与太平军展开激烈交锋。

安庆战略位置重要,成为湘军与太平军抢夺的主战场。

曾国藩发挥自己“结硬寨、打呆仗”的优势,把安庆围得水泄不通。太平军在强行增援的过程中,受到湘军外围军队的堵截,无法靠近安庆后,用了一个心理战,即“围魏救赵”。

太平军突然从安庆直入湖北,进入湘军的大后方,欲攻打武汉。

武汉作为湘军的主要阵地,按理说,曾国藩没有不去救援的道理。

太平军没有想到,曾国藩更是一个揣摩人心的高手,他从太平军的行为中,看出他们这是“围魏救赵”的战术后,依旧不为所动,死攻安庆。

太平军见曾国藩没有上当,再次返回增援安庆时,为时已晚,安庆已经被湘军攻破。

曾国藩为何能识破太平军的作战意图?太平军的软肋太明显了。

找到敌人的软肋后,无论敌人如何强大,也能从容应对,这就是曾国藩的厉害之处。

二、太平军的弱点。

无论多强大的敌人,也一定有弱点,他们的弱点,总是出现在一些细节中。

曾国藩经历两次失败后,发现太平军有两大弱点。这两个弱点,直接导致太平军一步步走向毁灭。

一是太平军喜欢投机。

太平军从广西席卷整个南方,在曾国藩看来,是他们善于投机的原因。太平军作战,从来不会纠缠,与清朝的军队相遇时,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立即撤退,绝不纠缠。

从这可以看出,太平军喜欢速战速决,喜欢投机取巧。

二是太平军的兵力看起来强大,但战斗力弱。

从数量上来看,太平军远远多于湘军,可他们的战斗力不强。

在与太平军的数次交锋中,曾国藩发现,太平军遇到弱小的对手时,非常凶猛,但一旦遇到要与他们拼命的对手时,太平军的怯战态度就表露出来了。

这是太平军的软肋,也与太平军缺乏兵源有关。

洪秀全等人为了扩大兵源,喜欢裹挟民众加入太平军。太平军每到一个地方,就把老百姓的房屋烧毁,然后强制无家可归的民众,与他们一同行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平军的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战斗力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他们占据上风时,大家受到鼓舞,战斗力会突然加强;二是一旦受到挫折,大家为了活下去,往往会怯战而逃。大多太平军不愿意为洪秀全拼命。

曾国藩从两次失败中,找到太平军的软肋后,这才制定了“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其目的是不与太平军周旋,避免“浪战”,耗费人力物力。

另外,通过建立“硬寨”,让自己有坚固的堡垒,在攻守战中,让太平军筋疲力尽,士气失去后,再对其进行攻击。

与敌人交战,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寻找机会歼灭敌人。这就是曾国藩能消灭太平军的原因。(完)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等。(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