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自王瑞君线上直播
《人为什么摆脱不了双标》
全文约1500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每个人在思考问题时都不可避免地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并非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无论人们如何尝试,完全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是不可能的。
正如皮亚杰所言,儿童在六岁之前普遍表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然而,六岁之后,随着他们与环境的互动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认知领域的拓展,他们逐渐减少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开始学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因此,自我成长的关键在于接受并调整自我中心的倾向。无论在认知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这都要求我们拓展内在空间。只有当我们的内在空间足够宽广时,才能超越自我中心的局限。
图源:pexels
从教育角度探讨“双重标准”问题,本质上涉及平等问题。在平等问题上,最明显的“双重标准”体现在成年人与儿童之间。例如,孩子们在中午用餐时,看到老师点了外卖或带来了美味的食物,他们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们可以享用这些食物,而他们却不能。
近年来,这样的质疑声越来越多。孩子们经常会问:“凭什么你们能这样做?凭什么你们可以不睡觉?凭什么你们可以玩手机?”这些问题体现了孩子们对成人“双重标准”行为的抗议。
目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他们对成年人的期望和要求也随之提高。在过去,孩子一出生,父母的权威地位似乎就自然确立了。然而,如今的孩子很早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比如,在我年少时,电视刚开始流行。那时,电视几乎是我们所有娱乐活动的来源。电视台会有歌手比赛、文艺晚会等节目,我们学唱的歌曲大多来源于电视和电影,因为没有太多其他媒介。父母可以看电视,而孩子要好好学习,不能看电视,大家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只能偷偷听电视里的歌曲,从不敢质疑为什么父母可以看电视而我们要写作业。这也许就是我这一代与现在孩子的区别,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差别。
这些年少时的经历让我逐渐认识到规则在生活中的真正作用——规则设定了我们的行为边界,确保我们不会侵犯他人的领域。当我们回归到平等的关系时,便能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对于儿童而言,这意味着他们获得了创造自我的机会;对于成年人而言,当我们再次深入内心世界时,便获得了新的成长和发展机遇。因此,在与儿童的互动中,我们共同探索生命的奥秘,成年人也能步入新的成长阶段,这是与孩子共同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宝贵财富。
图源:pexels
在讨论“双重标准”问题时,更恰当的做法或许是将话题转向如何与孩子从生命的高度走向真正的平等。我认为,当我们表现出双重标准时,实际上反映的是我们的期待。期待往往构成一个人的重大障碍,一旦有了期待,就很容易出现双重标准。
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意识到内心深处的渴望。一旦无法意识到这种渴望,就会对很多事情产生期待,而这种期待往往难以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出现双重标准。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夫妻之间,以及所有人际关系中。
人们常常轻易评价他人为“自私”。然而,当我们指责他人自私时,往往也面临同样的指责。这反映出人们难以摒弃对他人的期望和期待。在萨提亚的理论模式中,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会演变为期待,进而塑造我们的观念,并指导我们的行为。因此,我们可能在某种局限中行动,难以突破这一局限。
图源:pexels
当我们处于某种局限之中时,难免会产生“双重标准”。由于视野受限,只能看到眼前的局面,因此我们会要求他人必须符合我们的期望和标准。若对方未能满足这些要求,我们便会认为其不可接受,这正是“双重标准”的体现。
想要摆脱“双标”,我们需要提高自我意识,认识并正视内心的渴望,减少对他人的过高期望。这不仅适用于成人之间的互动,也同样适用于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成人需要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和反应常常是他们自我意识和需求的自然表达。当孩子质疑成人的行为时,这实际上是他们寻求理解和平等对待的表现。成年人应以开放的心态与孩子沟通,理解他们的视角,并解释规则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这种沟通不仅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也能让成人在互动中获得反思和成长的机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