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国庆走亲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大学毕业的人,尤其是博士、硕士甚至本科生,过年回家总是显得安静沉稳,而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人则表现得格外热情和活跃。
为什么会这样呢?
教育与社会期望的双重束缚
那些“安静的大学生”,为什么他们回到家显得如此沉默?
我认为,这是因为这些人承载了过多的期望,无论是来自社会、家庭,还是自我。
这些大学毕业生从小被灌输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读书、升学是他们被赋予的核心任务,整个成长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成绩导向”的价值体系——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考试、拿到高学历,才能获得成功与认同。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自我认同感,它是我们对自己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内在认知。
而高学历的人往往将自己的价值与学业成绩、职业成就紧紧捆绑在一起,这种认同感让他们在回家时会不自觉地对比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地位。
从社会学角度讲,教育赋予了人们一种无形的“身份标签”。
《社会学导论》中曾提到,教育水平高的人往往会形成一种自我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他们常常感到需要“证明自己”,特别是在亲朋好友面前。
可是,社会上的成功标准不再是单纯的学历,而是综合的成就感。
因此,大学毕业生回家时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询问,既要表现得谦逊不骄不躁,又难免在心里自我评判——“我是否已经成功?”
这种心理博弈让他们难以轻松放松,久而久之,他们更倾向于回避这些社交场合,保持安静,避免尴尬的对话和自我暴露。
反观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人,他们反而不会有如此多的束缚和期望。
因为他们的生活模式和社会期望与读书人的路径不同,他们很早就进入社会,更多地依赖现实中的“实践经验”而不是“理论知识”来赢得尊重与成就感。
《终身成长》这本书中提到过:“没有人天生就会失败,失败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
打工者经历了社会的历练,学会了灵活应对和快速适应,因此他们在家庭聚会上更放得开,表现得更加热情。02沉默背后的“内耗”与“自我审查”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看似安静的大学生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名为“内耗”的心理现象。
心理内耗是一种个体不断自我怀疑、自我纠结的状态,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常常会陷入这种内心冲突之中,尤其是当他们回到家庭环境时。
这种内耗源于他们试图平衡家庭的期望与自我的实际成就。
可以说,这些大学毕业生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自我审查,他们不断思考:“我是否做得足够好?我这样说会不会让家人失望?我是不是应该表现得更加优秀?”
这种自我审查源于对“社会评判”的高度敏感。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理论,我们对自己情绪的反应往往不是由外部事件引发的,而是由我们对这些事件的解释所决定的。
那些高学历的毕业生在回到家乡时,面对亲戚朋友的询问和评价时,总是过度解释,甚至预设对方的评价。
比如,当被问到“你现在工作怎么样”时,他们的脑子里会快速闪过无数个答案,但总觉得没有一个答案是完美的。
于是,他们往往选择沉默,以避免陷入这种纠结中。
反观那些早早打工的人,他们经历了社会的多重挑战,习惯了直接面对问题,不会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语。
因此,他们在家庭聚会中表现得更加自信,不需要小心翼翼地揣摩他人的想法。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提到过:“真正的自由来自于不再被他人的评价所束缚。”
这些早早进入社会的人,更容易理解这个道理,他们的热情来源于心无旁骛的自在感。03生活的不同阶段与社会联结的方式
最后一个层面,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生的不同阶段和经历也会影响个体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
对于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人来说,他们更早地与社会接触,形成了强大的社交网络。
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机会,这让他们更加自如地在人群中表现自我。
听说过一个词: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个体通过社会关系所获得的资源,而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因此他们在家庭聚会中也会展现出较强的沟通和互动能力。
而大学毕业生往往因为学业和职业路径的原因,社交圈子相对有限,尤其是那些硕士、博士毕业的群体,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被学术研究所占据,社交能力和社交机会较少。
因此,回到家乡时,他们会显得与周围的“人情社会”格格不入。
《社交红利》这本书中曾提到,现代社会中的成功与人际交往息息相关。
而这些大学毕业生,虽然具备了理论上的知识,但却缺少了在实际生活中的社交技巧,这让他们在家庭聚会中显得有些“落寞”。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外向型和内向型人格也会影响个体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
虽然高学历人群中也不乏外向型的人格,但长期的学习和独处过程让他们习惯了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社交场合中的表现自然趋于沉静。
而早早打工的人,他们的生活节奏快、接触面广,习惯了外向型的互动方式,表现得自然活泼也就不足为奇了。04结语
《人生的智慧》一书中有一句话:“最好的智慧,就是懂得如何与生活相处。”
无论是读书的人,还是打工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与生活的平衡。
安静或热情,其实只是我们应对复杂生活的一种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关键在于,如何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自在与满足,活得坦然,活得舒心。
不管你是安静的博士,还是热情的打工仔,重要的是,你是否享受当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