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可以说是中国人一辈子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因为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就一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也是越来越好,然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直呼“娶不起”。不但要有房有车,还有丈母娘提出的高额彩礼,为彩礼最终没结成婚的事时而有发生。不过在古代,浙江人却直呼“嫁不起”。过去一直有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有钱人嫁女儿,没钱人送女儿,穷人卖女儿”,厚嫁之风给浙江老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十里红妆”,嫁妆丰厚,庞大的送嫁队伍延绵数十里,所以古代嫁个女儿可比现在娶个老婆难多了。
2021年4月拍摄于浙江省宁波市。
此行我来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渔港南路与火炉头路交叉口的中国海洋博物馆。在这里我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十里红妆的场面,以及关于古代的一些婚嫁习俗,其中最令我惊讶的要数“小姑代拜堂,公鸡陪洞房”的风俗。
中国海洋渔文化馆,听到这个名字或许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它在哪?事实上中国海洋渔文化馆刚刚建成不久,将于本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而我此次有幸在开馆前一睹其真容。整个展馆是由原来的“石浦一冷”改建而成,共分为四层,分别是:一楼的渔海传颂,二楼的渔海印记,三楼的渔海华章和四海的渔海畅想。
而我今天要讲的渔家婚嫁习俗就位于展馆的三楼,重点展示的是渔家节庆、非遗展现等。刚入三楼展厅,迎面就是一顶豪华的大花轿与众多的嫁妆,而今天我要讲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
事实上,古代浙江人结婚的流程和现在差别不是太大,只是会多几个环节,大致有:议婚,下定,送日子,备嫁妆,迎亲,拜堂,吃酒席,闹洞房等流程,而十里红妆讲的就是备嫁妆的流程。在古代能抬上十里红妆的也大多是富贵人家的小姐出嫁,如今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展厅的一侧,整堵墙上摆满了古时人们所用到的生活起居用品、日用品及女工用品等。大一点的有婚床、床前桌、柜子、化妆台、圈椅等,小一点的有马桶、浴桶、脚盆、脸盆、餐盒、果盆、针线盒等。种类之全、数量之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这些器物虽说是民间用用,但每一件做得都相当的考究。外面大多漆的是红漆,因为是结婚,红色代表着喜庆。里面用得是金色,雕刻有精美的图案,看得出这些都是由老师傅制作完成,可以说每一件都是艺术。这些充满着年代感的器物,不仅见证了一对新人的结合,同时也见证了一段历史。
当然,十里红妆的嫁妆还远不止这些。我是浙江人,记得我小时候,还能看到传统的结婚仪式。那时交通工具还不是很发达,这嫁妆都是需要人抬着或是挑着走,嫁妆越多,队伍就越长,也体现了娘家富贵程度。
当然在整个十里红妆队伍中最重要的肯定是新娘子坐的大花桥,其作品差不多是现代人用的婚车,只是这个桥子只供新娘一人坐。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对于轿子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普通人不能随便坐。然而在浙江婚嫁时常会出现八抬大桥,这在当时属于“僭越”,按正常是要拉去砍头的。那么为何浙江人出嫁可以坐呢,这一切还得从宋朝时一个故事说起。
在象山当地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北宋时期金兵攻取都城开封,皇帝及大部分皇族被抓,只有康王赵构南逃。赵构一路逃,金兵一路追,当他逃到今天的宁波象山有个叫黄避岙的地方,已无退路时得到了当地一位村姑的救助,才得以生还。后来赵构当上了南宋的皇帝,为了报恩他要迎娶这位村姑。
然而赵构最终还是未能找到村姑,于是就颁布圣旨“浙东女子尽封王”,出嫁时可享半副銮驾、半副凤仪的特殊待遇,这习俗一直沿用千年。那个让赵构得救的村子,象山人称为:皇帝躲避在山岙里,也就是“黄避岙”。
除了十里红妆,在浙东沿海一带还有一个奇特的婚嫁习俗:小姑代拜堂,公鸡入洞房。由于过去渔民的渔船都是无动力船,遇到风暴不能准时回港那是很正常的事,这也使得许多出海的新郎无法赶上良辰吉日,于是就有了这个习俗。由小姑子抱着公鸡与新娘拜堂,最后在公鸡脖子上系上红绳,领着新娘进洞房。这只鸡就被一直关在新婚房内,每日喂食,等真正的新郎赶回来,才将鸡放出。这个习俗从另一个侧面讲述了渔民生活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