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王勃两首《别薛华》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风格差异巨大

无心随墨 2024-04-17 08:19:25

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首,其才华自不必怀疑。而其能名垂千古,胜另外三杰一筹,与他一诗一文两篇代表作又不无关系。其文是《滕王阁序》,被誉为“天下第一骈文”,而诗自然就是学生的另一篇必背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诗中的地位,虽比不上《滕王阁序》在骈文中的地位之高,但也以其能突破一般送别诗藩篱,情调积极昂扬而著称于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被奉为千古名句。学习了王勃的这首诗,我们很多人都认为王勃就是一个阳光开朗的人,他的其他送别诗也应该是这样的风格,然而当我们诵读了他给薛华的两首送别诗,发现王勃原来也并不是一直都是积极乐观的。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别薛华》以“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开篇,描绘了送别时的凄凉氛围与友人离别后的孤独迷茫。诗人以“穷路”、“遑遑”等叠词,勾勒出薛华踏上漫漫旅程的艰难困顿,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惶惑不安。接着,“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王勃以辽阔的地理空间与漫长的时间跨度为背景,强化了离别的悲凉氛围,将个体命运的孤寂与渺小置于宏大的时空框架内,凸显出离别的深远影响与人生的苍凉况味。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揭示了两人命运的相似性与共情之处,他们都在人生的海洋中漂泊,共同承受生活的艰辛。最后,“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以梦中人的形象收束全诗,寓意无论身处何方,彼此都将成为对方心中永恒的记忆与牵挂,这份深情厚谊超越时空,成为离别后的精神慰藉。

《重别薛华》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重别薛华》以“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起笔,以明月、珠浦、秋风、锦川构成一幅凄美的秋夜江景,烘托出离别时的冷寂氛围。随后,“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展现出广阔而深远的视觉空间,楼台与洲渚遥相呼应,象征着离别的无尽与无奈。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离别后的漂泊之旅将跨越千里之遥,人生的困顿与惶惑将伴随百年之久。结句“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诗人以“泪”与“潸然”直接表露出面对离别的极度悲伤与无助,画面定格在薛华远行的背影与诗人独自落泪的情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

这两首诗都是写给薛华的,王勃两别薛华,两写送别诗,而且情感又是那么真挚哀伤,说明他们两人的关系应该不错。确实是这样的,薛华和王勃的关系的确很亲近。薛华,也叫薛曜,字字曜华,薛元超之子,薛收之孙,而薛收则是王勃的祖父王通的弟子。薛王两家是几代世交。薛华本人也才华出众,以诗文而知名当世,也是王勃最亲密的朋友。

写这两首诗时,王勃正游寓巴蜀地区,而他来这里也并不完全是出于自愿。在此之前,十几岁的王勃,在长安以“天才”之名被人所知。他自己也做到朝散郎,又做了沛王府修撰,本来前途一片大好。但就在此时,王勃一时脑袋发热,为了拍沛王马屁,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这本来只是游戏之作,但高宗却认为,这涉及皇室斗争,王勃是在故意挑拨沛王和英王兄弟关系,一气之下,把王勃赶出京城。王勃正是在这种政治前途的挫败中,来到了巴蜀散心。而在这里,他遇到了最好的朋友,看着和自己一样仕途失意的好友,内心是无法平静的,诗中他把两人的命运是紧紧贴合到一起来写。

再说回王勃的送别诗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这两首风格和情感迥异,其原因也很值得猜上一猜。那为什么这两首诗感伤,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积极阳光呢,我猜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写作背景不同。王勃送别杜少府时,他身在长安,年少成名,名声正盛,处在春风得意之时,对于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写的虽是送别,但情感更多是自己的,他现在哪里有感伤呢。而在送别薛华时,他因为一篇写鸡的文字,把皇帝亲自下令赶出京城,在巴蜀这里也没有治愈自己心灵的伤痛。诗歌又怎么阳光的起来。

另外,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感觉,王勃和杜少府的关系一般,诗歌虽说很有名,经常被夸,说它不同于一般诗歌的悲苦。但离别悲苦才是常态,没有一点伤心难过,只能说明,王勃或许真的也没多伤心,他写诗只是例行公事送别而已。而对薛华就不一样了,他们关系太好,也就没有了顾及,把自己心中的愁和苦,全写进来,倾倒给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也是很正常的。

第一点原因,我感觉是必然有的,第二点,也只能是我个人的“小人之猜”了,希望即使错了大家也莫怪。

1 阅读:64